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讲述了一对分手了53年的恋人,在进入暮年之后,竟然重续前缘,庇荫在霍乱流行的旗帜下,享受两人在一起的极乐世界。

此时,男主已经77岁,女主小他四岁,也已经73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们相识的时候,她18岁,他22岁。年轻的时候,他追她甚猛,一度时期,掳获了她的心,两个人鸿雁传书,情话绵绵。

他们为什么会分手?

这里面,有女方父亲的坚决反对,但更为关键的原因,是他们的爱情,很大程度上缘自于他书信中营造的一个梦幻的文字世界,他写的文字打动了她,使她沉浸在一种文字的虚拟的美好之中,不能自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有一次在终于见到他的面之后,幡然醒悟,忽然觉得他的文字与他的现实存在着巨大差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说里这样写道:“她回过头,在距离自己的双眼两拃远的地方,她看见了他那冰冷的眼睛、青紫色的面庞和因爱情的恐惧而变得僵硬的双唇。他离她那么近,就像在子时弥撒躁动的人群中看到他的那次一样。但与那时不同,此刻她没有感到爱情的震撼,而是坠入了失望的深渊。在那一瞬间,她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对自己撒了一个弥天大谎。她惊慌地自问,怎么会如此残酷地让那样一个幻影在自己的心间占据了那么长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重要的情节转折点,如果看不懂的话,我们可以再找来漓江版的译本,看看表述了一种什么样的意思:“在离她眼睛两巴掌远的地方,有一对冷冰冰的眼睛镶嵌在一张苍白的脸上,脸上的嘴唇因害怕而僵化了。她在大弥撒那天曾第一次见到这张脸。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印象可大不一样了。当时她感到的是爱的激情,而现在则令她兴味索然。一瞬间,自欺欺人的感觉向她袭来,她恐惧地问自己,怎么会在这么长的时间里,在心中辛勤地培育起这样的美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再来看一下黑龙江人民版的译本:“她回过头来一看,在离自己的眼睛两巴掌远的地方,看见了两只冷若冰霜的眼睛,一张苍白的脸,两片因胆怯而咬紧了的嘴唇,就跟那天在望大弥撒时他第一次和她近在咫尺的情况一模一样,有所不同的只是热恋的激情变成了不满的冷峻。一刹那间,她发觉自己上了个天大的当,惊讶地在心里自问,怎么可能让一个如此冷酷无情的魔鬼长年累月地占据了自己的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较一下译文,漓江版还是比较可靠的,黑龙江人民版有一点不符合小说里的人物真实心境,比如把他说是“魔鬼”,而漓江版译成“美梦”,南海公司版译成“幻影”,都要比“魔鬼”更贴近文本的中心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到了七十多岁的时候,她的丈夫去世,这时候,他看到了希望,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已经不存在,于是开始在他76岁的时候发起了爱情攻击。这种对青年时代的爱情的复制与模仿,最终居然大功告成,成功地重新掳获了她的业已苍老的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这种男追女的过程,在七十岁的年龄段上,是怎么能够实现的?作者依靠了怎么样的一种立论基础?

在这一点上,马尔克斯还是比较靠谱的,至少他在逻辑上寻找这种爱情的生成与成立的理由,而不是像在《百年孤独》中一切都是依靠着魔幻的招牌,遮掩着不可思议、没有心理分析的性格刻画与进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点上,可以看出,马尔克斯并不是没有能力,描写出符合真实的、具有正常人性肌理的心理嬗变流程,只不过在《百年孤独》中,他采取了一种恶搞路线,把一切都以一种违悖现实的变形方式,来扰动文学的天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马尔克斯回归成一个乖孩子,在这里,才是真正体现一个作家的功力的时候。我们可以作一个不好的比喻,《百年孤独》是一个哗众取宠、沽名钓誉的产物,而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作者才一本正经、字正腔圆地揭示现实的人生真谛。

《霍乱时期的爱情》里的暮年爱情必须说服读者,那么,马尔克斯依仗的是什么样的说服人的信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我们仔细辨识一下,马尔克斯运用的是一种文人的自恋情结,那就是,唯有文人情怀,才能促成超越肉体的爱情复苏。

这无形中意味着,只有文学,能够超越肉体,而具有永恒的打动人的魅力。

《霍乱时期的爱情》里的爱情,实际上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唯有在文学的天空与领域里,才具有成立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尔克斯借助于这样一个爱情乌托邦的小说,来阐明了人类的文学想象,能够击穿与打破肉体的束缚,具有灵动的永恒的普适的价值。

我们不妨来看看男主人公是如何在暮年发起他的爱情攻击的。

他首先割断了他与之前的几个情人的关系,洗刷干净,空白灵魂,洁身自好,以感情的清零状态,投身到初恋爱情的追求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采取的办法,就是写情书。女主刚刚丈夫去世,精神悲伤,男主通过持续不断的写信,给她以精神的安慰,渐渐地帮助她走出了丈夫去世的阴影,从而成为她的精神支撑。

马尔克斯在这里实际上立足于一个文学创作者的自恋情结,以为文字的力量永远是强大的,能够冲破年龄障碍的。果然,女主开始依靠他的文字来活下去,灵魂上复归于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接下来,是丈夫的私情暴露,这无疑是助推了她的灵魂出轨一把,厮守了半生的丈夫,原来外面有情人,同时,她的父亲不法经商的丑闻爆发,也让她精神的支柱崩溃,如此看来,她一直安居乐业的婚后生活基础彻底瓦解,这给她的初恋恋人重新回归,开辟了一条通衢。

而同时,儿子的助力,也助推了她的爱情向前大幅度推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有的力量,都促使她把精神寄托放在了男主的身上,从而在七十三岁的年龄上,她精神出轨了。

这样的爱情,必然不容于时代,也不符合生理。但是,霍乱时期,到处隔离,开辟了许多私密的空间。当她答应男主一起去旅游的时候,霍乱的招牌,却给了他们的爱情,以极好的保护伞,他们在一辆邮轮上,独享由流行病毒隔离开的两人世界,开启了他们的灵与肉并驾齐驱的爱情兑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可以看出,《霍乱时期的爱情》里的爱情立意,源自于马尔克斯对文学魅力的夸大其词,整个小说,与其说是爱情的颂歌,不如说是文学的颂歌,因为小说里的男主人公,就是通过文字的魅力,重新找回了丢失的爱情,从而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收获了爱情的迟暮的熟透了的果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霍乱时期的爱情》可以称着是作者的晚期作品,在这个小说里,更多地总结了作者对文学的理解,礼赞了文学对于人的精神抚慰能力与对爱情的推动能力,小说里的现实中不可思议的爱情,借助于文学的想象支撑,而获得了圆满的浪漫归结,正如《百年孤独》里,社会现实中的种种丑陋的现实,通过魔幻的变形而具有了光怪陆离的外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某种程度上,《霍乱时期的爱情》虽然看起来很正典,但实质上总体基调里,仍然沿袭着魔幻色彩的小说,这就是小说里对爱情的定位,完全是用文学的魔幻而虚拟的概念来支撑与推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