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美,乡村必须美。乡村美,既要注重自然发展规律,也要注重经济发展规律,更要注重村庄、环境、家庭、生活、社会等相协调,推动乡村从一时美向时时美、一处美向处处美、局部美向全域美转变。乡村美是乡村振兴的“必答题”,是奋进新时代的“赶考卷”,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各展其美、美得出彩,让乡村成为人民生产生活的幸福乐园和民族记忆的历史故园。

注重因地制宜,突出村庄秀美。建设秀美乡村,是在村容村貌的深化美化,对人文境界和美感层次要求更高。要顺应乡村发展规律,契合人民生产生活需要,因村制宜编制村庄建设规划,把握好建设程度、推进速度与财力承受度、农民接受度的关系,合理安排村庄建设时序,久久为功、从容建设,防止超越发展阶段搞大拆建、大开发。要实行分类指导,同乡村发展水平相适应、同乡村文化和风土人情相协调,结合人民实际需要,分区分类明确目标任务,合理确定公共基础设施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不搞齐步走、“一刀切”,避免在“空心村”无效投入、造成浪费。要注重保护、体现特色,传承保护传统村落民居和优秀乡土文化,突出地域特色和乡村特点,保留具有本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风貌,防止机械照搬城镇建设模式,打造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坚持绿色发展,突出环境优美。绿色是乡村的底色。乡村环境要优美,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全面推进生态为民战略,把各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作为实现党建引领绿色发展的“引导者”,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做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为扎实推进生态建设凝聚强大合力。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统筹推进“山水林田库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全面推进森林抚育,加强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资源保护管理,提升森林质量和森林资源蓄积量,持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要用好考核“试金石”,将生态效益、环境保护等作为干部实绩评价的“着力点”,将考核结果与干部选拔任用相挂钩,突出注重生态实绩用人导向,让生态发展考核由“软约束”成为“硬杠杠”,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以生态为先、以人民利益为本。

厚植文明沃土,突出家庭和美。家庭和美,抓的是社会的根本,谋的是子孙后代的未来,离不开文明沃土的滋养。要围绕“美丽家园、美丽乡村”建设,把遵纪守法、和谐稳定、生产生活、村风和民风文明、移风易俗、孝老爱亲等内容纳入村民小组村规民约范畴,抓好党员干部带头、典型示范、全民参与三个重要环节,形成人人守约、共树新风的良好新风尚。要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乡村文明实践服务队,深入村寨、深入家庭开展孝老爱亲、敬贤思齐、洁美宜居、遵规守序等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在千家万户中营造“讲孝道、重孝行、兴孝风”的浓厚氛围。广泛开展“最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出彩人家”“好婆婆、好媳妇”等评选活动,以身边人、身边事等鲜活事例,形成积极向上的家庭文化氛围,营造崇德向善、诚信友爱新风尚,提升人民文明素质和文明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