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在西固区南山的深处,有一个曾经荒凉落寞的村庄——光月山村。然而,近年来,这个村庄却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从昔日的“失落之地”变成了今日乡村振兴的典范。这一切不得不说起一位普通的乡村领头人——徐仲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乡情羁绊 他要做致富带头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月山村位于西固南山,最高点海拔2188米,气候干燥寒冷,黄土丘陵地貌。前些年,村内种植的农作物品种单一,没有水利设施,农民“靠天吃饭”,青壮年外出务工比例超过90%,导致土地荒芜、村居荒废、农业断代,村庄人迹寥寥,像是失去生机的老者。

徐仲江,1969年生于光月山村,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子弟。他不太会说场面话,20多年前从这个山村走出去,靠白手起家,挣下了一份家业。然而,2017年,他选择放弃城市的繁华和舒适,回到家乡,和大家伙儿一起去田间地头忙活。

刚回到村子,徐仲江看到的是村庄的萧条和村民的困苦。“我要给大家谋一条生存的路。”他深知,要改变这一切,必须发展产业,增加村民收入。于是,他毅然决定投身到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成为光月山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谋定产业 摆脱经济“空壳”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8月徐仲江当选光月山村党支部书记,他深深意识到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民收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着手解决土地荒芜的问题,组织成立兰州市西固区月山富林种养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农地,实施租赁帮扶,整治山间、坡地等撂荒土地800多亩,打造千亩采摘园,种植养护蜜桃、巴梨5万多株。面对资金短缺的困难,他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积蓄,垫资运水浇树、养护苗木、购买农机设备。他的决心和行动感染了村民,大家纷纷加入到采摘园的建设中来。

为了改变缺水的现状,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徐仲江积极争取乡村振兴政策和资金支持,配套建设水肥一体化项目、灌溉泵站以及容积共12000多立方米的三座蓄水池等农灌设施项目,并继续流转350多亩土地,引进种植法兰西等经济苗木,持之以恒拓展采摘园项目,推动农林果产业发展。这些设施的建成,极大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在徐仲江的带领下,光月山村的产业逐渐发展壮大,采摘园的收入也逐年增长,从2020年的18.8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近50万元。2023年采摘园产出的4万多斤巴梨更是以“订单式”方式全部被收购,10万多斤蜜桃销售火爆,村内年轻人已逐渐返乡创业。村庄从一个经济“空壳”村逐渐变成了产业发展的示范村。

宜居宜业 让农村大有可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想和村民一起做点事,把家乡的面貌改一改。”

徐仲江带领村“两委”班子齐心协力,依托采摘园产业优势,挖掘乡村文化优势、生态优势,通过农文旅融合的方式,拉长产业链,培育二产三产。整合民居资源,延伸建设“光月山示范现代民宿”项目,打造集采摘、观光、休闲、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村庄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收益。

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的同时,徐仲江也成为了促进农民增收的“能人”、支部发展的“舵手”,兰州市境内的很多村党支部书记、种植能手等都纷纷前往光月山村,向徐仲江请教产业发展、农业种植等方面的经验,他在乡村振兴方面做出的贡献已经延伸出了家乡。

在徐仲江的带领下,光月山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庄道路平整宽敞,绿树成荫;村民住房整洁美观,生活设施齐全;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如今的光月山村已经成为了一个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在广袤的金城大地上,更多的“徐仲江”们正以只争朝夕的劲头,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团结带领群众一起,用劳动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来源:兰州市西固区人民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