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几内亚降雨非常丰富且规律,有两个旱季(12月至3月和6月至9月)和两个雨季(3月至6月和9月至12月)交替。充足的雨水有利于蚊蝇滋生,因此当地疟疾高发,全年都有感染的风险。

尽管出发前已有心理准备,但来到非洲后,我还是对当地疟疾感染者的数量感到惊讶。在国内,我在工作中很少碰到疟疾患者,所以一直感觉疟疾离我们很遥远。来了非洲之后,才发觉原来疟疾就在身边。

目前,我工作的地方是赤道几内亚巴塔地区总医院,我每天主要负责疟原虫的显微镜检测。在这里,检测疟疾的主要方法为“厚血膜”染色法,即从患者身上采血后制成厚血膜,用吉姆萨染色液(Giemsa)对标本染色后,再在显微镜下查找疟原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胡敏与当地医生正在进行显微镜疟原虫检测

因当地疟疾高发,几乎每个来院的门诊患者都需做疟原虫的常规检测,单日单项“厚血膜”检测总样本量达一百例左右。镜检室现有两台显微镜,都已使用很长时间了,有一台油镜模糊不清,灯源也不太稳定,容易漏诊误诊。我动手对其进行了维护保养,并更换了灯泡,现在好用多了。

镜下寻找疟原虫说难不难,但也不容易。对于虫体量多的标本,虫子很容易就可以被发现;但对于虫体量少的标本,就要靠检测者不放弃的精神以及一双“火眼金睛”,才能发现这些小虫子。

这边制作厚血膜时,习惯用恒温烤箱将其烘干然后再进行染色,但高温会导致虫体发生一定变化,所以需要检验人员准确判断识别疟原虫的各种形态。碰到虫体量少以及难以辨认时,一定要至少双人确认后再发放结果。

有一次,有一个患者来抽血化验检测疟原虫,当地同事伊洋(音译名)在显微镜下检查后报告为阴性,但我注意到,这份滴加了石蜡油的样本还有边缘一个小角落没有被浸润。这意味着,标本还有一小片区域并没有被检测。

我重新对这份样本进行了显微镜检查,最终在边缘区域发现了疟原虫。找到后,我叫来伊洋进行了再次确认,最终避免了漏诊。同事们对我竖起大拇指说道:“中国医生真棒! ”

转眼间,我来到非洲赤道几内亚已经4个多月了。对于这里的工作环境,我已逐渐适应。同事们也从一开始认为我是“年轻小姑娘”,变成现在越来越尊重、认可我的疟原虫检测专业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意识到“中国医生”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是一个身份的象征。今后,我将继续发扬“中国医疗队精神”,发挥专业特长,尽己所能为祖国的医疗援外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作者:第32批援赤道几内亚中国医疗队队员、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五医院检验科医师胡敏

【整理】朱晓枫

【作者】 朱晓枫

广东健康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