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到宋太宗赵匡义,史书上的对他的评价一般都很正面,除了即位的合法性成谜之外,总体上都称他为一代贤君。但就我看来,正是他使得大宋王朝从太祖时的大治滑向危险的边缘,如果不是他死的早,宋朝再让他多折腾几年,说不定真的会走向崩溃。别不信,接下来,我就为大家分析一下这其中的缘由。

首先是外交方面。当时在大宋的北方有个强大的外族国家,那就是辽——一个由契丹人建立的王朝。辽国在唐朝末年建立,五代十国时期趁着中原内乱不止,首先吞并了作为历代中原政权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的屏障——幽云十六州,后来更是直接灭了当时的中原政权——后晋。虽然在各地汉人民间武装的反抗之下最终退回北方,但他强大的军事力量依然不可小觑。

宋太祖时期,因为刚刚建国,百废待兴,而且为了专心对付南方的几个割据势力,太祖采纳宰相赵普的建议,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对依附于辽国的北汉政权予以搁置不问,并依赖北汉作为与辽的缓冲区,尽量避免与辽发生冲突。在临死前一年,太祖还派使臣前往辽国议和,以缓和两国关系,为大宋的长治久安换取时间。

宋太宗却改变了这一国策,在他即位仅四年的979年,就迫不及待的大举亲征北汉,在平灭北汉后还不知足,直接进攻属于辽国的幽州,主动与辽宣战,最终在高粱河遭到契丹主力的伏击,宋军死伤惨重。据史书记载,因为军队溃败,太宗是在几个亲兵的护卫下乘驴车仓皇逃走的,连马都没有了。而辽军乘胜追击,斩杀、俘虏了很多宋军士卒,并缴获了大批粮草辎重,大宋在太祖时期积聚了十几年的兵力和财富瞬间化为乌有。

而这一战也使得本来就带有极强侵略性的契丹人有了借口,在之后的几十年里大举南下,而边境宋军因为来不及部署有效的防御,使得契丹人长驱直入,在河北、河南、山东一带烧杀抢掠,给当地百姓造成极大伤害,同时也严重打击了刚刚有所发展的宋朝经济。

可气的是,六年之后,宋太宗听信边境守臣的蛊惑,再一次发动对辽的大规模战争。因为战略失误,宋军再次大败,数名优秀的将领也命丧于此,大批有生力量被歼灭。自此,大宋对辽的战略由主动进攻变为被动防御,军事力量遭到空前重创。

依我看来,其实这是宋太宗的虚荣心在作祟,想到自己的哥哥开创了大宋王朝,又先后平定了湖南、湖北,消灭了后蜀、南汉、南唐三大割据政权,可以说是文治武功。而自己只是灭了北汉,如果能够再收复幽云十六州,那就可以与太祖相媲美了。正是这种可怕的虚荣心,使得太宗在他当政的二十一年一直都把北伐契丹作为国策,但结果却是不仅没能收复失地,反而大大消耗了本国的实力,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当政者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要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瞎折腾,祸害百姓,真的是至理名言啊!

其次是处理与党项族的关系。早在宋太祖刚刚即位,在唐朝末年就割据西夏的李克睿主动向朝廷称臣。太祖考虑到那里远离中原,割据时间又久,短期很难讨平,既然表示臣服中央,就顺势封李克睿为定难军节度使,算是承认他的存在。

到了宋太宗时期,李克睿病死,党项人内部为争夺继承权发生变乱,侥幸胜出的李克睿之子李继捧担心自己无法控制局势,于是向朝廷表示愿意献出自己管辖的银、夏、绥、宥四州。太宗没有派人前去详细了解情况,就武断的逼着李继捧带着家族立即入朝。李继捧的弟弟李继迁不愿听从,独自率领部众发动叛乱,逃往党项人的老巢——地斤泽。

而宋太宗却自大的以为这一小股叛军也翻不起多大浪,没有及时派兵前往征讨,导致李继迁迅速做大,逐渐成为大宋在西北的重大隐患。等到太宗明白过来,再派大军前往征讨,却为时已晚,宋军五路皆败。之后,李继迁的后代们更是称帝自立,建立了西夏国,与朝廷分庭抗礼。历代宋朝皇帝不得不花大力气在抵御西夏国的侵扰上,而这一后果正是当初宋太宗的决策失误所导致的。

再次是民变。之前,宋太祖平定了割据四川的后蜀政权。但因为主帅王全斌等人的粗暴对待,本来已经投降的四川降兵再次叛乱,四川地区在战乱中挣扎了三年。虽然叛乱最终被镇压下去,但原本富庶的成都平原变得异常凋零,太祖花了很大力气才让它有所恢复。

到了宋太宗这里,随着与辽国发生了两次大规模冲突和辽国的反扑,中原地区经济遭受重创,朝廷为了弥补损失,对四川地区更加横征暴敛。当地百姓忍无可忍,最终在993年,也就是宋太宗即位后的十七年,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王小波、李顺起义。

虽然王小波在当年就战死,李顺在攻陷成都后也在朝廷大军的疯狂镇压下兵败身亡,但李顺的余党张余等人则继续叛乱,范围波及整个四川和三峡地区,直到996年才彻底平定。这场叛乱给刚刚恢复不久的四川地区带来极大的灾难,严重阻碍了大宋的经济发展,其波及之广、危害之大,在宋朝历史上都很罕见。特别是在一个王朝建立不到四十年就发生如此大规模的叛乱,这在整个中国古代史都很少见,而宋太宗的执政错误正是罪魁祸首。

最后是朝野政局。976年,一直身体健康的宋太祖在一天夜里突然暴毙,作为皇弟的太宗第二天就匆忙即位,并在当年就改了年号,这不能不让人怀疑他的继承权来得不明不白。可能是受到太宗兄终弟及的影响,弟弟赵廷美在太宗即位后就开始打着继立的如意算盘。

而太宗在即位之初也给了赵廷美错误的信息,任命他为开封尹兼中书令,和自己在太祖时期的职位一样。从后来的情况推断,当时的太宗应该是引蛇出洞,看看到底有谁和赵廷美是一伙的,然后一网打尽,铲除异己。

几年后,太宗召回德高望重的前任宰相赵普,又重用宋琪、柴禹锡等藩邸旧臣,开始对赵廷美予以打压。并在第二年将赵廷美一贬再贬,最后降封为涪陵县公,流放房州。同时又以结交藩王为由,将宰相沈伦罢职,卢多逊流放崖州,很多朝廷大臣也因此受到牵连。

太宗的这一系列操作虽然铲除了异己者,稳固了自己的皇位,但同时也造成了朝廷的割裂,导致他当政时期频繁的更换宰相,很多施政措施无法得到贯彻。而大臣之间的党争也自此开始,而且越演越烈,贯穿整个宋朝,最终导致亡国。这个责任让宋太宗来背,一点也不为过。

997年,宋太宗在执政二十一年后终于撒手人寰,他的儿子宋真宗即位。虽说这位仁兄也是个贪图享乐,好大喜功之人,但至少他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没有瞎折腾。而且在位期间与辽国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并承认了西夏的自立。从此与辽、西夏再无战事,以较少的岁币为代价,保证了大宋的平稳发展。如果不是这样,照着宋太宗那样再折腾几年,大宋的寿命可能就不会有三百多年那么长了。

看了这些,大家还觉得宋太宗是个一代名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