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谭延闿已死,快抬我出殡!”1916年,一贯“不争”的湖南督军谭延闿在一次葬礼中爬上棺材,这般呼喊道,看得围观群众目瞪口呆,不知道这位封疆大吏唱的是哪一出。
谭延闿是清末民初的一位政坛大佬,他纵横官场二十年,左右逢源,八面玲珑,无论城头变幻大王旗,他都岿然不动,稳坐高位,即使是毛主席都和他关系不错。但不得不说,谭延闿之所以能如此心思活络,善于察言观色和把握形势,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于他的家庭。
谭延闿家族显赫,他的父亲谭钟麟曾经做过吏部尚书,又担任过陕甘、闽浙、两广总督,算得上是“前三排”的大人物。而谭延闿遗传了他父亲的基因,自幼聪明过人,以至于光绪帝的帝师帝师翁同酥在给谭钟麟写信时都对他点名夸奖:三令郎,伟器也,笔力殆可扛鼎。
然而谭延闿小时候的生活并不如意。原因很简单,谭延闿是庶出,他的母亲李夫人是一个小妾,20多年来一直都得不到与谭父和陈夫人一起上桌吃饭的权利。
简单来说,古代中国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正妻是明媒正娶过来的,属于是这个家的“合伙人”,有掌家大权的,而相比之下,妾就是丈夫图个新鲜娶过来的玩物,可以说就是个高级侍女,在家里是没有任何权利的。
不过虽然古代的正室和妾室地位非常鲜明,但嫡出和庶出的儿子,其差距相比之下倒是不大,具有平等的遗产分割权,只有爵位这种没法分的东西才归嫡长子。所以说小时候的谭延闿是可以和兄弟们上桌吃饭的,然而母亲就只能在旁边站着给他们布菜添饭,哪个当儿子的能接受的了?
所以谭延闿虽然聪明绝顶,但仍然刻苦念书,希望母凭子贵。13岁时,谭延闿一举考上了秀才,让谭家惊喜不已。李夫人的境遇相比之前也好了不少。
然而李夫人十分清楚,谭家其实不缺秀才,自己和正室的差距可不是一个秀才就能拉平的。所以她忍让大度,教导儿子不要和家中兄弟争抢,要忍让大度,不要因为自己拿了名次就沾沾自喜,失了分寸。
在这样的教育下,谭延闿从小就小心谨慎,时刻注意给自己留后路,又擅长察言观色,不得罪任何人,博得了全家上下的一致看好。而人际关系上的处处小心也没耽误谭延闿读书。他22岁考中举人,24岁在会试里考中会元,最后在殿试中考中二甲第35名进士。
儿子如此出息,李夫人要是还有那么低的地位那就不合适了。于是,谭钟麟郑重宣布,允许李夫人进入正厅,与家人一起就座用膳。消息一出,李夫人泪流满面。
小时候的这段经历,给了谭延闿非常大的震撼。谭延闿不但谨言慎行,而且非常孝顺,做什么大事都要征求母亲的批准,还终生不纳小妾,以免家里再出现这样的悲剧。
辛亥革命后,谭延闿见风使舵得非常快,不久后就担任了湖南军政府的都督(他是被人拥戴上任的,但是之前还是得跟母亲报备)。这趟出门就不在老家了,所以他常常嘱咐弟弟谭泽闿照顾好母亲,而且时常写信给母亲保平安,提醒她注意身体。
1916年,李夫人积劳成疾,病重缠身,而当时的谭延闿仕途不顺,刚刚回到湖南督军的位置上。家人怕影响他的仕途就没告诉他。可惜李夫人最后还是因病去世了。
谭延闿得知消息后悲痛异常,毕竟没有见到母亲的最后一面,因此他坚定要求回去奔丧。很多人劝他慎重考虑,这一去没准湖南督军的位置又要丢了,但他义无反顾。
然而棺椁扶灵下葬时,谭延闿遇到了麻烦。因为谭家的老宅在宗祠后进,灵柩要出殡就一定要经过宗祠。可就在这时,一群宗族里的老顽固老长辈出来嚷嚷了,简单来说就是,按照族规,小妾的棺材是没有资格从大门抬出去的,得从侧门出去。而谭延闿自然是不干的,要求必须从大门出去,双方僵持起来。还有族人直接将大门堵住。
这种情况其实不是谭延闿一个人的烦恼,大名鼎鼎的袁世凯,也是庶出,也是大孝子,结果后来他担任山东巡抚,也是位高权重的一代封疆大吏,但母亲去世了之后棺材既不能从正门出也不能葬入袁家祖坟,袁世凯在外面很要面子,结果这次直接跪下来苦苦哀求,仍然得不到同意。
据说受此刺激之下,袁世凯一辈子对正妻爱答不理,反倒娶了十几房小妾,而且只对小妾好,跟谭延闿反过来了属于是。同时,袁世凯死后也不肯葬入袁家祖坟。
当然,谭延闿不是袁世凯,面对族人的阻挠,一辈子要强的袁世凯的选择是痛哭流涕的下跪,而一辈子谦和忍让的谭延闿则爬上了棺材,痛哭流涕的大喊道:“我谭延闿已死,抬我出殡!”
封疆大吏做出如此举动,让所有人为之动容。最终,在这样的变通下,他们屈服了,允许棺材从正门出。谭延闿躺在母亲的棺材上一个劲地念叨:“娘,您走大门了,咱走大门了。”
可能也是受此刺激,谭延闿40岁那年,正妻方榕卿去世,谭延闿一辈子都没续弦,一个人养6个孩子都不嫌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