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酷嗜读书,早在日本留学时候,他和周作人的勤学苦读就非常出名,甚至引起了当地媒体的注意,登在报纸上:清国留学生有周氏兄弟者,学问甚勤,日后必有大成。周作人曾在回忆录中写过,有次犯懒,日上三竿,犹在躬卧,鲁迅从外面回来,勃然大怒,厉声斥责,甚至挥以老拳,同寓所的人赶紧拉开了。

鲁迅白天从来不睡觉,看见“昼寝”的人深恶痛绝,认为虚耗光阴。孔子学生宰我白天睡觉,孔子骂他“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污”,腐朽的木材不能下刀,成不了器;粪土筑成的墙不能抹,沾不住泥,都是恨铁不成钢的意思。古代人晚上无法照明,有效时间都在白天,因此时间又叫光阴。不像现在,晚上还能读书

鲁迅白天也会困,但他不睡觉,坐在藤椅上闭着眼睛小寐一下,或者找点轻松的东西看一看,就算休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国之后,鲁迅的读书生活更是到了痴迷的地步。他的日常生活基本四件事:买书,读书,抄书,写书。

鲁迅刚到北京工作,月薪80元,每月买书就花20多元,除却必要的生活开支,剩下的全都寄回绍兴养家。书商们非常喜欢跟他做生意,因为这位买主不仅不挑,而且不好意思。书商拿一捆书上门,鲁迅本来没一本看上的,但也不让人家白跑一趟,凑合买上几本,还是高价,动辄五六块。那时候六元钱是教育部门卫一个月的全部工资。

鲁迅经常逛旧书市场,有时候一逛一整天,经常为买不到心仪的书叹惋不甘。看到想买的书赶紧买下,手头紧张就借钱买下。晚年寓居上海,跟内山书店老板是朋友,内山完造经常给他送书,一送一大摞,还是精装书,价格不菲,但是鲁迅全都留下了,虽然未必喜欢。他看重的不是钱,而是这份交情。

“他做生意,是要赚钱的”,鲁迅说。

鲁迅买了书,有的未必看,摆在书架上,增点书香气。他在日记中写道:“下午整理书籍,已满两架,置此何事,殊自笑叹也。”看着满满两架书暗笑,要这么多书干什么啊。

当然,绝大多数书还是看的。买书就是为了读书,读书是鲁迅一大享受。

鲁迅读书很勤奋,到了不可须臾或缺的程度。有一次,天很冷,感冒了,“首重鼻窒似感冒,蒙被卧良久,顿愈,仍起阅书”。蒙着被子睡了一会儿,出了一身汗,感觉好了点,赶紧爬起来读书。为了有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他搬到吊死过人的屋子里,夜里能听到小虫说话的声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读书两种目的,一是消遣,一是研究。曾国藩说,刚日(单日)读经,柔日(双日)读史,读经就是研究,读史相当于消遣,跟看小说一样。史书就是各种各样的人物故事合集。

鲁迅读书,能读出书中的精髓。王朔说,有人读一辈子书,时时刻刻读,年年月月读,最多是个知道分子,没有自己的独见。古代叫两脚书橱,现在叫人脑存储器,只存储,不处理。鲁迅不同,深读,思考,领悟,写出心得。他的扛鼎之作《中国小说史略》,就是在极其丰富的阅读基础上写出来的,对每个历史时期每个作家的每一本书,都有令人叹服的真知灼见。

对读书人而言,书是奢侈品,根本没有那么多钱买。买不起,只能借。跟朋友借,跟图书馆借,或者跟朋友换着看。实在没办法,只能把看过的卖掉,换钱买新的。

那时候的书,跟现在不同。我们现在看的古书,都是经过专业人士校订辑注过的,看就行了。那时候不行,很多都是残本乱本,所以特别讲究版本,版本不行,书中就会谬误百出,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所以鲁迅读书,还有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把乱七八糟的书整理成善本。整理的主要手段,就是抄。

抄书是老读书人的基本功。一来可以练字,二来加深记忆,三来一旦原本不在了,还有抄本在。要是自己不想抄,就只能雇人抄。孔乙己就专门给人抄书混饭吃。鲁迅住在绍兴会馆,整整抄了六年书,据粗略统计,他抄录的古籍现存的就有5092页!

鲁迅抄书很杂,史书、志书、书目、文字学、诗文集、野史、传记、小说、杂记,以及佛教经典,道家、墨家经典,甚至有考古、山川地理、草木虫鱼之类。如此宽广的内容范围,令人觉得简直是随手拈来,根本无法捉摸他的思路。鲁迅在抄书的同时,常常请人装订抄稿或装订抄录的底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的国学功底相当深厚,这从他创作的旧体诗可见一斑。正因如此,我们读鲁迅的文章,会感觉跟同时期别人写的白话文不同。鲁迅也说:“别人我不论,若是自己,则曾经看过许多旧书,是的确的,为了教书,至今也还在看。因此耳濡目染,影响到所做的白话上,常不免流露出它的字句,体格来。”

意即,他写的白话文有古文的意象和字句,这是从骨子里生出来的,改不掉。正因如此,我们看大先生的文章,才更有意趣,品格自高。

鲁迅的文章,冷静,清醒,犀利,温厚。少年人读鲁迅,只觉有趣好玩;中年人读鲁迅,方知深邃高远;老年人读鲁迅,彻悟豁达通透。品读鲁迅,神交鲁迅,收藏鲁迅,这是每个中国人的必备功课。中国杰出的作家不少,但是鲁迅只有一个。每个中国人的书架上,都应该有一套《鲁迅全集》。喜欢的朋友可以买一套阅读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