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方言中,"客"特指一种职业。蓝田县的"勺勺客",耀州驮碗的"碗客",渭北的"刀客"最为人所知,而在我记忆之中挥之不去的是甘陇的"麦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中六月,麦浪滚滚。杜鹃声声,算黄算割。一群头戴草帽,身着粗布汗衫,背上的蛇皮袋里塞着被袄,手拎着黑森油亮的镰刀。皮肤黝红黑亮,梗着脖筋,像候鸟一样自东向西,由北往南,铺满在关中的田埂乡间。他们就是麦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麦客何时开始出现已无从考证,有关中旧县志记载: 麦秋刈获,必须麦客,其人俱秦陇之民,自西祖东,良芳不一。简单说麦客就是在夏季麦收季节专门帮他人收割麦子而获得报酬的短期劳动者,属于垂直度很高的打工人。麦客也分东路西路,我家乡最常见的是甘陇的西路麦客,每年夏天沿陇海铁路从宝鸡进关中至潼关渭南,临潼,咸阳,宝鸡一路边割边西回,短则二十来天长则一个多月。

可为啥要雇麦客,不自己割呢?麦熟一晌,蚕老一时。几亩十几亩的麦子,必须要在短短几天内割完,拉完,碾完,晒完,入仓。否则一场瞎风,一场白雨都可能让一年辛苦付之东流。收割又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所以肯卖力气,干活泼实,技术过硬的麦客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麦客非客,过客而已。他们往往同村同族,长幼相携,新旧互带,背着炒面干馍,扒火车皮挤货车厢一路而来。每天早起聚集在关中各乡镇火车站,汽车站,转盘路,十字口等待雇主。跟雇主没谈好则一哄而散,若谈好了地亩价格则跟在雇主自行车的后面开始一天的辛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割麦这个活极其辛苦。30多度的高温暴晒,必须猫着腰,先割一镰麦,快速挽好麦绳。然后左手扶麦,右手挥镰,刷 刷 刷 如一阵清风拂过麦浪,转身就是一大抱麦子,两三镰后就是一大困了。这时放下镰刀下蹲身体,双手紧拉麦绳两头同时用膝盖死死顶住麦捆,左右手交叉一拧犹如穿针引线一般轻巧打结,一捆麦子就算打困完成了。观看麦客中的高手割麦无疑是一种享受,割完麦茬犹如寸发,低矮平整紧紧贴地。身后的麦捆大小一致,摆放均匀,看似随意而整齐地排在麦茬地中,赏心悦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天大晌午正是割麦最好的时间窗口。毒辣的阳光暴晒,这时候麦秆含水量最少,最脆。挥起镰刀来最省劲,也就更容易出活。面朝黄土背朝天,只有头顶的破草帽,黝黑脖上的汗湿毛巾,地头一桶凉水,偶尔的一丝清风,为他们的疲乏带来一丝丝缓解。

雇主也是务农人,对这些下苦人也是心生怜悯,尽力善待。饭食尽力周全(尤其注意有些麦客要求清真饮食),有菜有面有馍,一定管饱。为了赶活多赚钱,有时麦客会要求雇主将饭食送到地头。吃饱饭,抽袋烟,喝足凉水,磨好镰刀刃片,不得喘息,又抓紧干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钱必是一天一结。每个麦客都是用脚步丈量土地的高手,数着步幅丈量田亩,算出来的地亩竟可以不差分毫,雇主都暗中佩服。结完工钱,第二天要还有活干,那在雇主家屋廊檐下打个地铺睡一晚。否则收拾好行囊,结队返回乡镇,等候第二天的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从不知道这些甘陇的麦客是否对关中的富庶心生羡慕。尽管关中人偶尔戏谑一个人饭量大时会说:你饭量咋大滴跟麦客一样。但绝大多数关中人民对这些远道来的下苦人常心生怜悯,友善相待。这群人,永远是这片黄土地的历史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