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刘今年15岁,最近一年多来,他总感觉胸闷、上腹部胀痛,去医院做了很多检查,也吃了不少治胃病的药,但是统统不起作用,学习成绩因此明显下滑。

最后,小刘在医生的建议下来到心理科,医生发现他得的是并不是胃病,而是抑郁症。

小刘怎么也想不明白,心情低落可能是抑郁症,为什么肠胃不舒服也是抑郁症呢?

实际上,小刘患的是隐匿性抑郁症,跟典型抑郁症不同的是,这种抑郁症往往是以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为主要表现,很容易被忽视或者误诊,让患者长期陷于痛苦而无法自拔。

今天,好心情小编教你识别隐匿性抑郁症,同时还会告诉你远离它的5种方法,跟我一起往下看~

出现5种变化,警惕隐匿性抑郁症!

隐匿性抑郁症所引发的躯体症状可谓是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但以下面这几种最为常见:

● 疼痛症状:比如头痛、胸痛、背痛、腹痛、关节痛及全身疼痛。疼痛可以是某种性质的疼痛、不明确的疼痛或者难以言说的疼痛;

● 心血管系统症状:比如胸闷气短、心慌、心跳加快等;

● 消化系统症状:比如恶心、呕吐、食欲下降、腹部不适、腹胀及便秘等,还有少数患者表示有吞咽梗塞感。

● 自主神经系统症状:比如面红、手抖、出汗、周身乏力和睡眠障碍(包括总想睡却睡不着、入睡困难、早醒)等。

● 生殖系统症状:自觉精力缺乏,对性生活缺乏热情。男性患者还可出现阳痿早泄的情况,女性患者可出现月经紊乱、闭经等。

由于这些躯体症状比较明显,患者的抑郁情绪很容易被忽视。即便是发现自己心情不好,很多患者也认为是自己身体不舒服导致的,所以,他们只想到要去看身体上的疾病,根本想不到是自己有心理上的疾病。

敲黑板!如果你出现了上述症状,但经过各种检查又没发现器质性病变,那就要考虑是隐匿性抑郁症的可能了。

抑郁症不可怕,做好这5点远离它

很多人认为,抑郁症非常可怕,堪称“绝症”,有些病友甚至开始摆烂,放弃了治疗,任其发展恶化。

实际上,如果我们能做好以下5点,还是有很大希望康复的。即便实现不了完全治愈,也可以带着症状好好生活。

1.及时治疗,不拖延

如果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抑郁症可能演变为慢性的,不但痛苦延长,而且治疗也更加困难。

所以,一旦被诊断为抑郁症要及时治疗,尤其要重视首次治疗。

如果第一次治疗不规范,比如有些患者见症状好转就偷偷停药,会导致病情复燃或复发,增加以后的治疗难度。

2.重建自信,找回自我

抑郁症患者往往都比较自卑,认为自己无价值、有缺陷,不值得人爱,这会让他们变得悲观、孤僻,严重影响社会交往,抑制能力的发展。

那怎么才能增加自信心呢?

你可以想办法来增加自己成功的体验,比如寻找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努力获取成功。

当有了成功的经历之后,你可以不断进行自我暗示、自我激励,比如“人家能干的,我照样也能做好”“我可以战胜一切困难”等等。

随着一次次成功经验地积累,你的自卑心理会逐渐被自信心所取代。

3.扭转负性思维,回归理性

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他的内心体验和情绪反应,然而抑郁症患者的思维都是负性、扭曲的,他们常常会用自我贬低或者自我责备的思想去解释任何事情。

比如当一个人对我们不够热情时,在抑郁状态下,他会把这个行为解读成别人讨厌自己,或者自己是一个不值得被爱的人,这种思维会让他变得更加抑郁。

从这个层面来讲,扭转负性思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情绪状态。

当然了,大多数抑郁症患者并不能意识到自己存在负性思维,因为这已经成为了他们思考方式的一部分,所以,想要消除负性思维,我们首先要知道怎么找到它。

具体怎么做呢?

当你受到负面情绪困扰时,你可以把大脑中的想法按照下面图片中的格式记录下来↓↓↓

从图表中,就能发现我们是被哪种思维所束缚,这时候你就可以向它发起挑战了。

你可以这样告诉自己,和同事产生矛盾也不是我一个人的锅,毕竟这是两个人的事,没有必要我独自来承担。就算我和某人处理不好关系,也不意味着我无法和其他人处理好关系,没有必要因此就怀疑和苛责自己。

久而久之,你的负性思维就会被克服。

4.学会放松,释放压力

焦虑常常与抑郁症状共存,所以,抑郁症患者容易出现担心、紧张、无法放松,担心失控或发生意外等表现,以致于没办法集中注意力,导致工作/学习效率下降。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简便易行的放松方法,当你感觉精神紧张时,不妨试上一试~

如果你找到了令你舒适的节奏,集中注意力于“吸气”与“呼气”,以同一节奏默念“吸—呼,吸—呼,吸—呼”。

5.适当运动,找回好心情

对于运动的抗抑郁作用,很多病友还不是很清楚,它实际是通过和抗抑郁药物一样的神经分子机制来发挥作用,包括增加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增加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可用性,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神经内分泌系统的重要部分)的活性,以及减少系统性炎症信号传导等。

这些过程会影响新神经元的发育,增加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进而调节与情绪相关的神经通路,改善抑郁症状。

参考资料:

[1] 陆林,沈渔邨.精神病学.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1632-1648

[2] 王雨玲. 警惕隐匿抑郁症之临床误诊[J]. 中外健康文摘, 2013(30):256-257.

[3] 王宇.走出抑郁症:一个抑郁症患者的成功自救[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文章图源: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