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结石,是指肝管分叉部以上原发性胆管结石,绝大多数是以胆红素钙为主要成分的色素性结石。肝胆管结石的诊断对于单纯胆管结石未合并感染或其他合并症者,特别是“静止期”内易误诊为肝炎、肿瘤等,应注意鉴别。影像学检查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B超、PTC检查可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的分布和肝胆管的狭窄和扩张情况,对确定诊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目前临床对于诊断明确的肝内胆管结石多主张进行手术治疗,但对于存在手术禁忌症或患者拒绝手术治疗时,也可以选择药物进行保守治疗。
鉴别诊断
需与以下疾病进行有效的鉴别诊断:①肝内血管钙化、胆管内气体或肝内海绵状血管瘤:B超疑为“肝内结石”的强回声应与肝内血管钙化、胆管内气体或肝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回声鉴别。②占位性放射性缺损:因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反复发作而致肝组织纤维化者,肝核素扫描可出现放射性缺损区,需与肿瘤引起的占位性放射性缺损鉴别。③病毒性肝炎和胆道肿瘤:有黄疸而无急性胆管炎表现者,应与病毒性肝炎和胆道肿瘤鉴别。
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左、右肝管汇合部位以上的结石,是临床常见的顽固慢性疾病之一,在我国发病率较前,约占胆石症病例的15%~30%,常合并有胆管狭窄或变异,且术后残余结石占约30%,具有易复发、难治疗特点。肝内胆管结石早期患者病情较轻,多数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少数可出现上腹部隐痛,若结石堵塞胆管,胆汁排出不畅,胆道痉挛,会出现右上腹、胸部疼痛等症状,若继发胆管感染,患者会出现皮肤黄染、食欲下降、发热等症状,若病情加重,可能会引起胆道出血,出现便血、呕血等症状,肝脏胆汁引流不畅或完全阻塞可能会导致部分肝脏萎缩或形成脓肿,出现乏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因此在治疗上肝内胆管结石导致的肝内胆汁淤积患者除以解除结石为主外,选择合理药物和及时有效的利肝排毒是临床治疗重要部分。
目前临床针对肝内胆汁淤积患者,采用熊去氧胆酸和S-腺苷蛋氨酸的联合治疗。熊去氧胆酸促迸胆汁酸分泌,帮助溶解胆固醇,增加胆汁下流从而改善胆汁淤积症状。S-腺苷蛋氨酸通过转甲基反应增加肝细胞膜的通透性,对肝炎临床效果较满意;同时通过转硫基反应增加谷胱甘肽的解毒作用,有效避免胆汁酸等水平异常损害细胞继发性。多烯磷脂酰胆碱主要成分是二亚油酰磷脂酰胆碱,通过调节肝能量平衡修复受损的肝细胞,促进肝排毒。由此可见,临床上利用多烯磷脂酰胆碱联合去氧胆酸能够促进肝排毒和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