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开 栏 语

一座城市有了文化的温度,才能连接过往和未来。历史上的德清,拥有防风之力、制玉之技、铸剑之法、制瓷之艺、育珠之术、修史之才、赋诗之能;今天的德清,既有山水田园风光,又有历史文脉绵延,也有现代城市繁华。即日起,德清县新闻中心重磅推出专栏《我德文化》,从不同层面解码德清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全景呈现生机勃勃的文化生活。

我德文化①

一部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源头在德清。

德清自西周晚期烧制原始瓷器,

经战国、东汉、六朝,延至唐宋,

历史跨度约两千年。

作为“瓷之源”的德清,

如何让瓷文化发扬光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匠人重现德清瓷

揉泥、拉坯、晾干、修坯、刻花、洗坯、上釉、烧制……位于莫干山瓷印记研发体验馆内,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王军港正在动手制作瓷器

王军港出生于浙江龙泉,受爱好青瓷收藏的父亲影响,从小对青瓷着迷,13岁便开始学习青瓷创作。2008年,王军港成功烧制出中国史上第一套龙泉青瓷乐器,不仅填补了龙泉青瓷在乐器制作领域的空白,也是对龙泉青瓷技艺的全面创新,后在第三届中国民间艺人节精品拍卖会上,这套青瓷乐器以1300万元的高价成交,创下了龙泉青瓷工艺品的拍卖成交新纪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作中的王军港

“为什么会来到德清?”面对记者的采访,王军港的回答是:想解开德清瓷的千年密码。

据了解,2007年到2008年,德清县火烧山、亭子桥原始瓷窑址的考古发掘,是中国陶瓷考古上的一次重大突破,为确立瓷器的发源地奠定了基础。之后,中国古陶瓷界作出“以德清所在地的东苕溪流域在中国瓷器起源研究中的特殊重要地位,誉之为‘瓷之源’可谓实至名归”的结论。中国古陶瓷界泰斗耿宝昌先生、“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教授先后题字“国粹”“瓷之源”,以示权威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清火烧山窑址

为了扩大“瓷之源”影响力,德清想重新恢复德清瓷,但要重现两千多年前的瓷器并不容易。为此,德清有关部门四处寻访制瓷“高人”,在仿古瓷领域颇有研究的王军港,成了他们求贤的目标。

志在龙泉青瓷创作的王军港起初并未在意,待他细细欣赏两千多年前的德清古瓷时,却被精美的艺术品深深地吸引了。2011年,王军港带着一支42人的制瓷团队搬到了德清,找瓷矿、配釉料、拉坯、烧制等,通过技术攻关和配方研制,开启德清瓷复烧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奖作品《祥云斗笠》

2021年10月,在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薪传奖传统工艺大展(陶瓷工艺)上,王军港的青瓷作品《祥云斗笠》斩获金奖,这也使失传千年之久的“德清瓷”重现光彩。

让瓷文化“活”起来

“德清作为中国的‘瓷之源’,一直在思索如何让文物‘活’起来,走进现代人的视野中。”县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文化的印记,贵在传承,也离不开创新。

2018年德清首次举办“瓷之源”杯青瓷文化创意大赛,而后越来越多的瓷人加入到了研究创作德清瓷的行列中,不断推出更多创意瓷器,让公众在使用瓷器中了解瓷文化。德清本地人冯铁海就是最好的例子。

为了让德清陶瓷重新“笑傲江湖”,冯铁海辞职后专门学习德清瓷制作。多年来,通过向古人流传的作品、向名家的专著、向老工匠学习,他所制作的德清瓷已经在省内小有名气,两次参加了“浙窑”作品展,均获二等奖,展出的作品被观众当场订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清窑址分布

随着几十年来两次大型文物普查和省内外考古部门进行的多次专题性调查及考古发掘,在德清发现各时期窑址100多处,其中夏商至春秋战国时期原始瓷窑址70余处,东汉至隋唐时期瓷窑址20余处,考古人员挖掘勘探出了盘口壶、鸡头壶、唾壶等距今上千年的德清窑瓷器标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前,县博物馆特意“打包”20多件瓷器进京参加第四届“瓷之源”学术研讨会,让“原始瓷”文物藏品走进故宫博物院,走进大众的视野。会上,专家们就中国瓷器的起源再次进行了论证与研讨,他们一致认为,德清作为目前国内已知出现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而且是一直不断生产的原始瓷产地,让大家对中国瓷器不断有新的认识,同时要肩负起“瓷之源”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的重任。

接下来,我县将以国保单位德清原始瓷窑址群为主要依托,建设德清瓷之源考古遗址公园,做好相关保护、展示和利用工作,进一步发扬“瓷之源”的重要意义。

图片来源:诗画德清、德清档案等

记  者:沈烨冰

编  辑:虞高岚

执行主编:归李喆

一起认识“瓷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