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白的年代

——五代定窑“官”字款白釉执壶

◎崔斌

在盛唐的烈火烹油鲜花着锦落幕之后,进入了“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纷乱时代。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王朝更迭,时局动荡,割据的政权形势此起彼伏:梁晋争霸,闽国内乱频繁,荆南四面称臣,南汉偏安岭南,中原地区也少有宁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州博物馆的五代定窑“官”字款白釉执壶。 (资料图片)

五代十国时期的瓷器,延续了唐代的制瓷技术,在器形风格和纹饰上承继晚唐风格,成色更稳定。这一时期,人心思安,人们似乎厌倦了对喧嚣多彩的追逐,而钟情宁静淡泊的纯色系,遂成为一色釉瓷器盛行的时期。河北定窑的白釉由此兴盛。

定窑的细白瓷呈白或白中泛黄灰色;施釉大多到底,釉层略厚,釉面素净,釉呈白或白中泛青。这一时期的瓷器一般无花纹装饰。在极简的设计中,花纹也成了多余。在素朴的基调上,定窑瓷器胎薄、质地细密,透露出去虚向实的风格取向。

青州博物馆的五代定窑“官”字款白釉执壶,是上世纪60年代从古董商李征山处征集入馆的。高15.9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6.3厘米。侈口,圆唇,直颈,折肩,球形腹,壶嘴为六棱形,长而弯曲,把手为扁带状,起于肩颈处,折曲而下,搭至腹部。胎骨细密坚硬。颈部饰凸弦纹一周,肩部饰三周凹弦纹,平底略内凹,通体施白釉,釉色白而微微泛青,光亮,均匀。釉面光净鉴人,莹润美观。底部无釉露胎,阴刻行书“官”字。

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五代定窑白瓷执壶,与青州博物馆的这件,毫无二致,不知道有什么关联。有人说青州的这件可能来自南方。

执壶,又称注子、注壶,是一种实用酒器。据唐人记载,其正式名称应作注子,习惯上称作执壶,是由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鸡首壶演变而来。随着执壶的发展,五代时流与口平,容量增大,壶底由唐代的平底变成圈足形,壶身则以椭圆形居多。

唐前期执壶的口部一般呈浅盘形,短颈,鼓腹,置圆筒形或六角形短直流及曲柄。五代至北宋时期的执壶,器身渐高,器形修长秀美,并多与温碗相配,合称注碗。注碗,从唐代元和初期替代了樽杓的酒具的组合,更简便。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李纯名字的这个“纯”字,和五代陶瓷的纯色风尚不谋而合。

定窑,是官窑白瓷窑场,主要生产地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一带,始自唐朝晚期,终烧于元代。定窑是唐宋时期的著名瓷窑,以烧造精美的白釉瓷器闻名于世。定窑白瓷的胎料加工精细,胎质坚而细,胎薄而轻,胎色洁白。

定窑器物的种类基本是日常生活用器,器型有碗、碟、罐、瓶、杯、盘、钵、盆、盏、盏托、托杯、盒、灯、枕、罐、注子、穿带瓶、凤首壶、碾茶用具等等,以碗、盘为主。造型规整、朴实,呼应着实用主义的时代,满是柴米油盐的烟火气。

据定窑遗址出土的典型资料推断,定窑约创烧于9世纪中叶。唐、五代是定窑的创烧和发展时期,可以将其分为二期。第一期为9世纪中、晚期,是定窑的创烧时期,烧造的瓷器品种多而复杂。第二期为9世纪末至公元960年,是定窑的发展时期,烧造的瓷器品种以白釉瓷器为主。定窑的制瓷工艺技术受到了邢窑的影响,进入第二期,定窑发展比较快,逐渐取代了邢窑的地位,成为当时生产白瓷数量最大、质量最精的窑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大力发展白釉瓷器的生产、努力提高产品质量、批量烧造仿金银器皿造型的瓷器应是主要原因。

晚唐时,定窑的器物多不见纹饰,在器型方面出彩,仿金银器的器型生动而有张力,尤其是各类盘形花口,饱含着蓬勃的艺术生机。

花口碗、花口托盏、海棠杯、莲瓣碗,线条的柔美,姿态的多变,让人们的目光从色彩转移向器物的外形。艺术的语言,从碗的沿、杯的底、壶的腰身散发开来,令人回味久久。金银的气质,延伸到了杯盏之上,轻灵、柔软、通透、纤秀。从“色”到“形”的审美趣味,也浸润着五代纵横四海的开放胸怀、清奇俊雅的士人雅致。

当年定窑的部分作坊被皇室或官府征用后,为防止与民用器物相混淆,特刻划“官”字,以示区别。与同时期不署款定窑瓷器相比较,这些“官”字款器制作工艺都相当精细,属于精品。

定窑瓷器上的“官”字款不应泛指官府,而应是代表订烧该瓷器的官府机构中的某一个单位。唐宋时,与“官”字有关的机构有两个,一是“太官署”,一是“甄官署”。前者专管皇帝的饮食,后者既要负责供应宫廷用瓷,又要承担皇帝赐给大臣丧葬用的明器。

唐、五代定窑的发展,一番纯白年代的陶瓷流变,为北宋定窑的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责任编辑:瓶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