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几年,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浪潮进行得热火朝天,尤其是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及新冠疫情的影响,中资企业出海东南亚的趋势愈演愈烈。投资领域越来越广,投资产业链越发聚集,形成了强大的中国影响。

据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178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3%,连续十年位列全球前三。2021年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2.79万亿美元,连续五年排名全球前三。

当然,在走出去的过程中,由于各国政治环境、文化传统与法律制度的差异化,中资企业也产生了许多问题,有些投资活动甚至“半路夭折”,未能成功完成海外落地。因此,在一阵阵出海投资的浪潮中,也要汲取过往中资企业海外并购和经营活动中的惨痛教训,规避“走出去”之中的各种陷阱。

首先来看,国内一些企业频频折戟海外市场,究竟是因为哪些原因呢?

首先来看,国内一些企业频频折戟海外市场,究竟是因为哪些原因呢?

第一,忽略了外国环境的复杂性。

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外国的政治、经济环境都有别于我国,更甚至变动频繁,经常引发一系列的后果。比如,在东南亚某国,中国某电力企业投巨资开发水电工程,但随着当地政局的变化,工程被取消,中国企业蒙受数十亿元损失。这种高风险国家,一般西方企业都避免前往,中国企业则优势明显。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中企只注重跟某个领导人和执政党接触,但这在政党对立的国家,反而容易引发麻烦。一旦政局变化,合同很难得到切实遵行。在发达国家,法律相对完备,但对中国企业,则有其他种种隐形壁垒。华为进军美国,甚至并购小公司都屡遭拒绝;中国企业赴澳大利亚购买农场,也多次被排斥和炒作。这正说明西方对中国企业的防范心态,如果是关乎能源资源类投资,这种有色眼镜更加明显。

第二,不遵守当地法律。

如果说第一点很多是不可抗力,那第二点则暴露出一些中国企业不成熟的一面。比如,在海外,个别中国企业在环境保护、职工安全等问题上缺乏应有的重视,由此成为投资目的国舆论抨击的对象,随着当地政客的操弄,使中国企业成为众矢之的,有些事件甚至引发激烈对抗造成人员伤亡。再比如,在海外招投标项目中,一些企业凭借所谓的国外“经验”,以极低价格中标,试图在施工过程中,迫使急于工程完工的业主方追加投资。但国外显然不同于国内,很多低价工程最终成为中国企业赔钱赚吆喝的买卖,甚至将国内的利润用来填补海外投资的巨大窟窿,看了真让人痛心。

第三,冲动投资后患无穷。

中国投资者往往讲究“现实利益”,什么“火”投什么,朋友介绍、同乡聚集,似乎都是大家投资的好理由。但是,中资企业却往往忽视了投资前的尽职调查,在没有充分调查的情况下盲目投资,往往造成巨大损失。例如,过去几年,大宗商品暴涨,中国也加快了在这些能源资源项目上的投资;但随着大宗商品价格的断崖式暴跌,这些投资几乎无一例外遭遇了巨额亏损。这中间有难以避免的经济趋势性问题,但一些中资企业的冲动投资、拍脑袋决策,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中资企业在“走出去”时如何避免这些“陷阱”,成功落地?

中资企业在“走出去”时如何避免这些“陷阱”,成功落地?

第一,充分了解投资环境。

对企业来说,投资环境是不可避免同时也是不可完全控制的因素。因此,出海投资之前,中资企业必须努力认清其所要投资的环境,并努力适应、利用当地的投资环境,避免不利因素。

第二,投资前做好尽职调查。

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时需要注意收购目标公司所在国家是否存在政治风险、政府审批的风险、工会和雇员反对收购的风险以及交易本身所隐含的商业风险,包括目标公司是否存在任何诉讼和争议导致收购完成后的减值、是否存在知识产权侵权或原来技术许可失效的风险、是否存在控制权变更后的合同解除风险、是否存在商业贿赂等反腐败风险等。

第三,聘请专业人员保驾护航。

考虑进行海外并购的企业可以聘请专业的财务顾问、税务顾问、法律顾问、人力资源顾问和公共顾问等第三方咨询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以便减小并购当中存在的风险,为投资项目顺利开展赋能,确保海外并购的成功进行。

总之,中国对外开放不断走向深入,这既包括中国打开大门吸引外资,也包括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进行投资,这是一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发生的事情,也是企业要发展壮大必然进行的事情。今后,随着“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推进和RCEP的实施影响,我们将看到更多中资企业将资金投向海外,积极拓展海外业务。除了胆识与豪气之外,我们更希望中资企业真正做到“走得出去、赚得回来”!

【兰鲸跨境】

兰鲸跨境是专注于中国企业出海、中外机构合作的法律、商业、财税一体化服务平台。平台依托兰迪律师事务所的全球布局,在87个国家建立了分支机构或合作关系,帮助企业出海投资、促进国际贸易合作,实现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跨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