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李厚个人回顾展“熔古铸今”在上海静安雕塑公园艺术中心开幕,展览共选取李厚各时期的水墨作品51幅,其中包含一件10米长的巨幅作品,这也是该作品首次对公众亮相。“熔古铸今”由艺术评论家林明杰与策展人黄彩缔联合策展,展出作品的创作时间跨度从1997年至2016年,长达20年之久。艺术家用时间积淀其独到艺术风格的精髓,是东西方艺术融合而创新的形式,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李厚 《熔古铸今》展览现场

李厚从上世纪80年代末便开始来往于东西方,早年曾在德国、美国等地高校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执教中国水墨艺术。在西方长期生活工作的那段经历对李厚的影响非常深刻,讲学、开画展、观赏各博物馆的世界名作、与当代街头艺术家互动。“我到现在还记得第一次在德国科隆大教堂门口的广场上看到街头艺术家用粉笔在地上做抽象画的场景。想象一下那是80年代第一次出国的时候,对一个中国艺术家来说,这种场景对我的感官和思维的冲击是巨大的。

李厚抽象水墨系列作品

然而在起初的兴奋、模仿、尝试、探索后,我又自然而然地画回了中国画。我意识到我在画的一直是中国画,在技法上可以学习西方,但是在精神上一直是属中国的。”李厚不紧不慢地回忆道,虽然西方艺术语境中经常讲的话是“创作”,以及注重艺术家作为一个个体的创作,然而在他看来,更重要的是,艺术家作为一个个体的自然“流露”,真情的流露才是艺术,才是真实的。中国水墨自古就讲究笔墨,无论是泼墨如海,还是惜墨如金,都是对笔墨重视的一种表达。所以看多了西方艺术的李厚反而十分注重中国的笔墨在其作品中的运用,可即便如此,他还是认为,对于技法的追求,最核心的还是自然的流露和表达,通过笔墨来实现,有时候只能偶得而不可求也。

Noblesse:你的水墨作品打破传统束缚,与西方抽象艺术先驱康定斯基、马列维奇等作品的风格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却又饱含着古典中国水墨气象,突破了传统意境水墨画的创作逻辑。这些点、线、面让人陷入无限遐想,充满哲思,这种绘画探索是在怎样的前提与状态下达到的?

李厚:当你去看艺术的演变,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它走的脉络和大方向基本是一致的。从历史长河的角度去看,它总体是从有主题到无主题,从有追求到无追求,从有序表达到自然流露的过程。在西方,你可以看到从提香、米开朗基罗等古典大师,到梵高、马蒂斯,再到康定斯基、波洛克,整体脉络的确是这样发展的。而在中国,其实也一样,从沈周、王蒙、倪瓒一直到后来的齐白石、张大千,再到当代的水墨画家,这个发展轨迹也基本是这样。当中更不乏赵无极、吴冠中这些融贯中西的大家。中国画强调的笔墨其实就是我去探索抽象的工具,我当然达不到这些大师的高度,但是我的探索步伐却也延续了60多年,从未停下。我一直特别喜欢代表了自由精神和即兴发挥的爵士乐,所以我比较喜欢的状态就是喝一小杯威士忌,在路易·阿姆斯特朗的爵士乐相伴下动笔。我的作品一般都是“无题”,因为我觉得无题代表了有更广泛的追求、更自然的流露。齐白石画的虾米其实并不是关于虾米主题的画,如果追求的是虾米的主题,那就不会是齐白石了。

李厚抽象水墨系列作品

Noblesse:你是中国现代水墨的先驱者,为中国水墨世界带来了年轻的艺术生命,你如何看待自己的这种艺术探索和贡献?

李厚:我记得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发的初期,搞艺术的要么是在研习古人的作品,学习传统的笔墨,画山水、画花鸟,要么是如饥似渴地学习西画的技法,都在追求“传统”和“创作”。我倒是慢慢感觉到传统之中有太多的规矩,我要做和当下时代相融合的、反映时代气息的东西,不能拘泥于古人的东西,更不能一味效仿西方的东西。要尊重笔墨,但是更要解放笔墨,笔墨应该是不受限制的、畅游天地间的、反映当下的生活气息的。这次展览有一幅第一次和大家见面的10米大幅长卷,是1989—1990年间我在美国画的。不同于我大部分的《无题》作品,这个长卷的灵感来自老子的《道德经》,开卷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前缀,看到原作的人,都会感觉到一种时代的蓬勃气势、一种力量,其实和那个年代的气息是一致的。水墨不会过时,不会落伍,水墨的当代性来源于和当下时代的融合。我画水墨60年了,我希望更多的年轻艺术家来继续水墨这个中国传统艺术形态,继续发扬水墨的当代性。

Noblesse:你与李厚相识20多年,你一直评论他是一位先驱者,为什么?在你看来,他的先驱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林明杰:首先,他启发了后来新一批的许多年轻艺术家。当国内的抽象水墨开始兴起时,许多人忘了他,可是在抽象水墨领域,李厚才是真正的发现者,他将中国的笔墨、水墨本身的美提炼出来了,比如中国传统式的线条、水墨的运化等效果。许多艺术先驱在今天没有名声大噪,没有大富大贵,可这正是他们艺术价值之所在,就像一位发现元素的化学家,他不会成为使用元素的最大利益者,但他是不可不提的重要发现者。我觉得我们不能忘记像李厚这类艺术家早年的探索和努力,我们的社会应该鼓励艺术家去做新的探索。

Noblesse:即使现代水墨已在中国传统水墨画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与变革,但大多数年轻人对水墨的理解几乎为零,认为水墨是过时的、老气的,甚至无聊的。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是中国本土对水墨艺术文化的传播力度不够吗?

林明杰:公众的认知是一个现实的、客观的存在,所以我们更需要那些具有时代感、有个性的作品出现,事实上李厚的作品放在今天来看都是如此。对当代水墨艺术文化的有效传播是非常重要的,公众不理解、不认识,的确是现状,但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因为公众是否理解取决于他们获得的信息是怎样的,如今无论是艺术市场还是媒体和艺术机构等,对这一领域的传播力实在太薄弱了。

策划/采访/撰文:李楠楠

设计:Andy

人物摄影:蔡志俊

图片提供:李厚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