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辉,北京知青,初中六、八年级毕业。离开学校后不久,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加入了上山下乡的知青行列,奔赴陕北实现人生梦想。

53年前的1968年11月,17岁的陈光辉含泪告别了父母、亲友。这是他第一次离开。虽然他有点担心,但他知道这是他唯一的选择。他一大早就收拾行李,因为北京下着大雪,天气很冷。他的母亲给他做了一件棉袄和一双棉鞋,陈光辉背着一个手提箱,上面放着他的日常用品。火车站已经挤满了人,他们都是准备插队的知青。陈光辉提前上了火车。他们是第一列赶上的火车。他们都是去陕北插队的知青。陈光辉收起行李,向父母问好,火车就开动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天后,陈光辉来到了他们插队的地方。陕北延安市吴起县南桥公社李家沟生产大队。来到南桥公社插队的知青有26人。最大的22岁,最小的是女知青姚晓娟,年仅15岁。南桥公社有两个生产大队。第一队的条件比第二队好。知青被分为两队,每队13人,年轻的去了第一队,年长的去了第二队。姚晓娟和陈光辉被分配到一队。

第一队和第二队总是在竞争,他们总是要决定做什么。第一队的队长刘万才30多岁,18岁成为队长。此人能力出众,一直想带领这支球队过上好日子。第一队在公社的一切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二队队长王满仓50多岁。虽然他年纪大了,但他善良、诚实,在球队中有很高的威望。第二队一直不如第一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第二队的耕地主要是山地,工作非常不方便。否则,第二支球队不会一直垫底。

第一队为知青安排的住宿是五间临时的茅草屋,非常干净。三个是知青生活的地方,一个是知青年厨房,一个就是知青洗澡的地方。刘万才妥善安排了住宿,知青们都很满意。第二队住的地方有点破旧。第二队知青住在山洞里,晚上经常有老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知青来的时候是冬天,他们整个冬天都没有安排工作。每天,他们一起组织开展政治思想教育。第二年春天,队长安排知青工作。公社有一块保留地要开垦。这项任务分配给了第1组和第2组,每组分配一件。第一队和第二队一直在比赛,这一次是一样的,两队的领导人决定将开垦工作交给知青。陈光辉负责一队,刘晓军负责二队。为了鼓舞士气,刘万才决定,如果这次获得二队,就给知青包饺子。第二队队长汪曼仓没有表现出任何弱点。这一次,如果第二队获胜,他决定为知青做红烧肉。

两队之间的比赛开始了。陈光辉带领知青6点起床上班。没想到,第二队的知青更狠了。等到陈光辉和他们赶到时,第二队已经耕种了大片土地。从早上到晚上,知青只吃了一点咸菜和玉米粉做的馒头。当他们回到宿舍时,所有的知青都累了。陈光辉起床时手上起了几个水泡,姚晓娟带了一个药盒给陈光辉处理。因为姚晓娟家是医生,加上受童年的影响,这次她带了一盒药盒到陕北。

姚晓娟对陈光辉说:“你太努力了。你看,其他人都没事。只有你受伤了。”陈光辉笑着说:“作为队长,我必须带头。我想吃饺子,不是吗?”姚晓娟说,“我不喜欢饺子,我喜欢红烧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第一队和第二队的比赛中,第一队输了,第二队赢了。二队队长为知青做了红烧肉。一队队长刘万才也为知青包了饺子。姚晓娟吃得不多。大部分都被陈光辉吃掉了。得知姚晓娟不喜欢饺子,陈光辉找到二队队长王满仓,要了一碗红烧肉,但其他知青先吃了,陈光辉用钢笔换了一碗卤肉。这一次,他亲自送给姚晓娟。姚晓娟和其他受过教育的女孩分享了这碗红烧肉。从此,大家都明白了,当陈光辉和姚晓娟在一起时,大家都躲得远远的。

1972年,南桥公社有一个招聘名额。导演黎智勇决定将名额分配给第一队。第一队队长刘万才召集了一群知青,讨论谁应该拿到名额。男知青支持陈光辉,女知青支持姚晓娟。领导对姚晓娟说:“你觉得怎么样?”,姚晓娟又说:“这个名额应该给陈光辉。他是我们中最有资格的一个。他是第一个做任何事情的人,这是有目共睹的。”最后,陈光辉获得了这个名额。

1973年,陈光辉到县里工作。临走前,他对姚晓娟说:“谢谢你给我这个机会。”姚晓娟低头说,“谢谢你做了什么。这个名额应该属于你。”陈光辉说,“我走的时候你要好好照顾自己,我有时间会回来看你”。

陈光辉因在县里表现突出,被推荐到延安农学院深造。他成为一名大学生,在延安上了大学。在陈光辉上大学的同一年,姚晓娟也接到了回城通知,回到了城市。陈光慧大学毕业后,被派往西安工作。1986年,她回到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到北京后,陈光辉一直在询问姚晓娟的下落。有人说,姚晓娟回城后考入湖南大学,毕业后在湖南结婚。陈光辉不知道这个消息是否属实。他请人到湖南打听,但没有消息。后来,陈光辉结婚了,两人再也没有见面。多年后想起这件事,陈光辉总觉得很遗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