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环球网》的相关报道,英国和爱沙尼亚发表了联合声明,大致意思是加强两国的军事合作,直白说就是加强英军在爱沙尼亚驻军的力量。
英国由于经济不景气,军费开支每况愈下,军队几经瘦身。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英国竟然还要加强在爱沙尼亚的驻军力量,这是为什么呢?
一、爱沙尼亚
爱沙尼亚这个国家的知名度非常低,以至于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需要愣上几秒钟以示自己认真思考了此问题。
对于这个国家,很多人是从一部名为《1944》的电影中知道的。这是一部比较经典的电影,表面上看是纳粹德国与苏联红军交战,实际上是一帮分别支持两个不同阵营的爱沙尼亚年轻人在互相残杀。
其背后也牵扯到一部几百年的悲惨史,从公元12世纪开始,爱沙尼亚由于力量弱小被许多国家实施占领。
在德意志统治期间,大量德裔迁徙到此地区。1710年后,这里又被俄罗斯统治了200年。说到这里再回望那部《1944》的电影,也就能理解为什么爱沙尼亚人很多人加入苏军,也有很多人加入德军。
为了惩罚爱沙尼亚在二战时对德国的支持,苏联进行了大清算,大批社会人士被杀。由此还引发了前者的反抗,武装对抗持续了数年之久。苏联还将爱沙尼亚一些领土并入俄罗斯。
我们身处现代看现在,看爱沙尼亚独立后对于俄罗斯的敌视,现在还要拆除苏联红军的纪念碑,也就能够理解其中的原由了。
二、永久驻军
很难想象一个主权国家会主动要求别国在自己领土内永久驻军,爱沙尼亚就做给大家看。数百年的被侵占史,让其拥有非常大的不安全感。而俄罗斯对于乌克兰的军事行动,很容易让这个前苏联国家瑟瑟发抖。
因此在今年2月份,也就是俄乌冲突的初期,爱沙尼亚就邀请其他国家在自己境内驻军。第一批英国驻军为850名;美军虽然不多,但携带着F35战机,后续还有更多的F35以及AH64“阿帕奇”武装直升机。
除了爱沙尼亚,波罗的海三国的另外两国立陶宛与拉脱维亚也有北约驻军,人数分别为1000人。
有人看到这里会发出一丝嘲笑,先不说英美的战力如何,单凭这点人数都不够俄军前锋部队塞牙缝的。
其实这是北约的“绊索”政策,属于一种战略性的威慑手段。这小部分驻军,相当于大国给小国纳的“投名状”,表明小国一旦受到军事入侵,大国一定会进行协助。以免小国因为太过紧张而做出什么错误的决定。
不过在今年6月份的北约峰会上,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集体劝说北约放弃“绊索”政策,转而在三国进行永久性驻军。驻军规模为1个重装师,人数为2万左右。
这一提议在当时并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但很快在9月份,北约制定了一系列的应急计划,旨在向波罗的海三国快速部署兵力。为了验证增加驻军的概念,爱沙尼亚还与德国展开了联合军演。
如今,英国与爱沙尼亚又发表了联合声明。2023年,英国驻军将加大规模,从CH47“支奴干”到AH64“阿帕奇”,再到“台风”战斗机以及后边庞大的作战群,英国将部署一支全能型的军队。
除英国外,法国、丹麦也将进驻爱沙尼亚,不过在指挥上听命于英国指挥官。
作为东道主,爱沙尼亚需要修建新的基地来迎接英国的新单位与新装备。这个名为“塔帕”的陆军基地,也将成为外国驻爱沙尼亚的总后勤保障中心。
同时爱沙尼亚还要建立一个自己本国的师级联合指挥部,以指挥境内的各国军队。
三、现实很骨感
看似气势汹汹,其实败絮其中。尤其是俄乌战争暴露了北约诸国尴尬的库存,大部分都是陈坛老酒,近年来根本没有积极采购与翻新。要知道北约的军费开支占到全球的55%,除去美国这个大头,数量也是非常可观的。这些钱都干啥了?
随着不断军援,欧洲各国的库存见底,现在闹得苦不堪言。以这样的体量还想干预别人家的事情,实在是有些想法天真了。
而且波罗的海三国的政策极容易引发各方对于局势的误判,危险陡然加剧。或许这是他们要的效果,但他们没想到随着外军进驻,各种军费开支暴涨。
军费从爱沙尼亚GDP占比2.3%上升到了2.8%,仅仅0.5个百分点就让爱沙尼亚有些心虚,谦虚的表示希望盟友与自己步调一致,其实是希望大家均摊他们上涨的军费……
用个名词来形容:真的是纸老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