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华第17任校长梅贻琦,曾被学生们称为“永远的校长”。
是他,把清华从一介藉藉无名的留美预备学校,变成一所世界知名大学。
他的一生,没有什么学术著作,只是在做一件事,却深刻地影响了一代人。
一、一世清白
1931年冬,梅贻琦被任命为清华大学校长,自此连任清华大学校长达17年之久。
他上任后,住在当时的法定校长住宅。
按旧例,这里连卫生纸都是公家供给,由公务人员按时送到。
可他却主动放弃可以享受的一些“权利”。
他拒绝了学校每月免费供应的两吨煤,从不让他的家里人乘坐小轿车来办私事,他的夫人,也只有在和他一起进城时,才可以顺便搭他的小轿车。
他在生活上的要求很简单,从不讲究吃饭,处处精打细算。
他常用一些废纸头起草的报告和公函,这些东西,如今仍保存在清华大学的档案馆里,见证着他廉洁、持身以俭的工作作风。
在那个灾难深重的年代,经济日益凋敝,民众生活极其贫困。
教授的生活,也是困苦不堪。
他的弟弟梅贻宝后来回忆说:“抗日战争期间,身为大学校长的梅贻琦,经常吃白饭拌辣椒,有时吃上一顿菠菜豆腐汤,全家人就很满意了。”
梅贻琦一生两袖清风没有积蓄,病后住院费和死后的殡葬费都是校友们捐助的。
据韩咏华回忆:“在病床旁边有一只他从不离手的手提包,他去世后打开一看,竟是清华基金的历年帐目,一笔一笔清清楚楚,在场人无不为之动容。”
二、一生清华
梅贻琦是清华大学历史上任期最长的校长。
有人说他的一生仅仅做成了一件事,那就是成功地执掌清华,并奠定了清华的校格。
可是,这件事情已经相当了不起。
梅贻琦出任校长的时候,国内情势风雨飘摇,学潮起荡,尤以北大、清华为甚,学生们动不动就把校长赶下台。
但是,梅贻琦上台后,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们都很拥护他。
梅贻琦以超人的眼光和热诚,招揽大批学术精英。
华罗庚,从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人,先做小学教员,后为店员,被他破格召进清华大学加以培养,成为一代名师。
他还破格从一位系资料员转升为助教,允许他修习大学课程。对于有识之士,他常常提携,破格提拔,却从不徇私。
礼遇教师,或许是清华得以兴旺的重要因素。
梅贻琦曾亲自到火车站接赵元任先生。
今人看梅贻琦的一生,会发现他在几乎没有什么学术著作,可他却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真正的栋梁。
在他主政清华的十几年里,清华为世界贡献了李政道、杨振宁、李远哲三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为新中国培养了14位“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
期间,清华还涌现出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吴有训、钱钟书、华罗庚、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一位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学术大师。
因为梅贻琦,清华的校风为之一改。
他于1962年5月19日病逝,算起来,他将自己近50年的人生,都默默奉献给了清华。
三、公正无私
梅贻琦是一位纯粹的人,纯粹到让人难以置信。
初到西南联大时,很多学生的营养状况非常差,衣食住行都得不到保障。
梅贻琦忧心如焚,接连向国民政府写信,请求国府能够拨付一笔资金,专门用来补贴学生,以免学生蒙受冻饿之苦。
资金申请成功之后,大多数师生都得到了资助,暂时脱离了窘境。只有梅贻琦的几个孩子例外。
梅贻琦子女众多,他又为人清廉,根本养活不了全家。
梅家生活十分清苦,众所周知。
但是为了避嫌,更为了把资金留给更需要的学生,梅贻琦坚决阻止自己的孩子领取补助金。
为了支撑家中的生计,他的夫人不得不放下知识分子的体面,挎着个小竹篮到处叫卖自己制作的“定胜糕”,用卖糕点的钱来补贴家用。
除了在金钱上一丝不苟之外,梅贻琦最忌讳的就是公权私用。
当时西南联大办了一个附属中学,教学质量很高,许多人都想把孩子塞到这所中学。
但是梅贻琦铁面无私,想要进来可以,一不靠权,二不靠钱,凭成绩说话。
权倾西南的“云南王”龙云的孩子,考联大附中落榜了,龙云很生气。
怒气冲冲的龙云,准备兴师问罪,他的副官却连忙告诉他:
“梅校长的女儿也没有考上这所学校。”
龙云哑口无言。
执掌大陆清华大学17年间,他从没有任何徇私、开后门的行为。
哪怕是他自己的女儿,也未曾得到过半点照顾。
清华满校师生,无不叹服,都认定他是清华永远的校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