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近期媒体报道,四川大学某大学的一名23岁研究生,因心源性猝死于12月14日晚去世。

无独有偶,就在今年9月,山东某医学院58岁院长兼书记因心源性猝死而去世。

近年来,我们越来越常在新闻中听到年轻人、中年人猝死的消息。他们正处在人生的大好年华,为什么好端端的会突然猝死?

根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显示,我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致死率仍高居榜首,心血管病人数达到3.3亿。其中每年因心脏发病而猝死的人数超过55万,相当于每分钟有1人发生心源性猝死,每天约1500人因心脏猝死而离世。

更让人惊讶的是,我国医院外心脏猝死被挽救回来的比例居然只有1%!

心源性猝死可以预防吗?

死亡率极高之因

因心脏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就叫心源性猝死。

往往在患者发病时,心脏会发生快速的没有供血功能的胡乱跳动。

发病以后,一般在1小时内死亡,甚至许多患者在数分钟以内便因大脑缺血缺氧离世。

因此,心源性猝死一旦抢救不及时,死亡率极高。

维持人体的血液循环中最重要的一个工具就是心脏,心脏就类似一个水泵一样的存在,24小时不间断地有节律地把血液运来泵走,供应着身体需要的氧气和能量。

而遥控着心脏不停跳动的角色就是“心电”。

在生理情况下正常的心电指导下,心脏才能有规律地正确地工作,相当于水泵要有正常的供电才能运作一样。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血管也要维持“畅通”模式才行。就像自来水管道堵了,水管就会淤积废物,慢慢生锈坏掉。血管如果出问题了,心脏再用力,血液循环也没办法恢复正常。

心源性猝死的原因大部分是由原本的冠心病引起的,还包括心肌病、遗传性心律失常、心脏瓣膜病等原因。

常见的征兆

心源性猝死最常见、最需要警惕的一个征兆,就是你经常会感觉到没有缘由的极度疲乏感,干活甚至坐着都感觉没有力气、没有精神,提示发生心脏猝死的风险非常高。

因为此时往往是身体发出一个重要信号:全身血液供应不足。而这个信号往往会被人忽略,以为是单纯疲劳而已,“忍忍就过了”的想法很有可能就真的变成生命就“过了”的悲剧。

当然,心脏猝死前的征兆,还可能出现左侧肩膀背部隐痛、胸部疼痛、喘不上气、胸闷气短(躺着时候很难呼吸,坐起来就好了)、头晕(时间短、强烈而没有诱因)及眼前发黑等。

老年朋友如果出现上述表现,在没有其他明确病因情况下,尤其需要注意提防心脏相关疾病可能。

什么情况猝死风险最高

如果你经常会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即感觉心跳特别快,即使休息情况下也大于100次/分钟,特别心跳快到150~200次/分钟的话,那么发生猝死的风险相对就比较高了。

因为“室速”很容易会恶化为“室颤”,即心室颤动。

心室颤动时,心脏跳动的频率会异常之快,快到心脏没有办法保持正常的泵血功能,引发血液循环障碍,组织缺血缺氧,尤其大脑缺氧,最后导致死亡。

哪种生活方式最易猝死

长期处在工作压力大的环境里的朋友,其实最易诱发心源性猝死,这类人更加要关注自己心脏的健康状况。

首先,长期工作压力大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及高血压发生的风险,甚至可以诱发心律失常。尤其是持续的高强度压力,诱发严重心脏疾病的可能性会大增。

如医生、程序员、建筑工程师等,都是心脏猝死发生的高危职业。经常会在新闻里看到这些职业的工作人员因过度劳累而猝死,且往往年龄都不大,高发在 35~45岁 左右的壮年时期。

适当调节工作压力,放慢工作节奏,关注自身的健康情况很重要。毕竟工作永远都是做不完的,而身体却是革命的本钱。

心肺复苏和除颤

猝死发生时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是否得到及时抢救对于预后非常重要,所以对于心脏猝死高危人群应尽量避免独处。

并且建议有严重心脏相关疾病的朋友也不要住得离医院太远,避免意外发生而错失得到治疗最佳时机。

必要时可以植入心脏除颤设备,适用于发生过心脏骤停的人、或者心梗后心力衰竭的朋友及发展到医生认为需要装除颤器的患者。

除颤器可以有效地提高猝死存活率。

好好“养心”的要诀,就是不过度疲劳,不对自己的身体盲目自信,定期关注健康状况。

一旦出现相关前兆症状要及时就医排查清楚,以免耽误病情。

欢迎在文章右下角评论或留言!


心源性猝死可以预防吗?-----兰世亭医学健康科普第2943帖

马医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