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一般分为1型和2型。1型糖尿病患者虽占比不多,却多见于年轻人,需要终身依赖胰岛素,在管理和治疗上难度较大,控制达标率仅20%~4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型糖尿病往往在20岁之前发病

1型糖尿病是一种终身依赖胰岛素治疗的疾病,由易感基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如自身免疫系统缺陷、遗传因素、病毒感染等,导致胰岛β细胞破坏,无法自己产生胰岛素。

1型糖尿病中约80%是在20岁前发病,起病比较急。据《中国1型糖尿病诊治指南(2021版)》,有调查显示2010~2013年我国每年新增约13000例经典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高峰在10~14岁。

与2型糖尿病相比,1型糖尿病的胰岛几乎不能自己产生胰岛素,因此他们想要正常生活,就必须终身依赖胰岛素注射。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虽然减退,但不少是在“休眠”,加之2型糖尿病本身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肥胖是一个重要诱因,对于部分2型患者来说,如早期能积极做好生活方式管理和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糖尿病,恢复部分胰岛β细胞功能,减少甚至不再依赖药物治疗。

虽然1型糖尿病患者目前无法自愈或治愈,但可以通过规律治疗、健康的生活方式去控制它。

生活中面临多种不便

生活中面临多种不便

因为1型糖尿病多数在青少年时期发病,又需要终身注射胰岛素,患者生活中往往面临着各方面的“枷锁”,大众也对1型糖尿病有着绝症或遗传至下一代的误解。2015年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基于临床观察,我国1型糖尿病患者遭受的歧视程度远比2型糖尿病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求职方面:1型糖尿病患者囿于入学、公务员体检等硬指标,为了正常学习和工作,不少人只能选择隐瞒病情来规避求职中遇到的歧视问题。但其实糖友只要能做好饮食、胰岛素注射,做好血糖监测,并养成定期运动习惯,和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

在婚恋方面:1型糖尿病的发病与易感基因有关,也被不少人误认为会遗传给下一代。导致他们在婚恋时不敢表白或坦白病情。但实际情况是,1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远不如2型糖尿病明显。

在饮食方面:1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用量主要根据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来计算、调整,也需要考虑蛋白质和脂肪需求。他们配好胰岛素比例之后,不少人一个月只敢吃固定的两三种食物,害怕血糖波动。

同时,1型糖尿病就餐前需要注射餐时胰岛素,由于害怕被知晓病情,在公共场所、办公室等地就餐时糖友都需要小心翼翼地带着胰岛素针去洗手间注射;面临有偶尔的低血糖状况时,补糖都得东张西望一番,生怕其他人看出来自己的异样。

学会管理好血糖

学会管理好血糖

1型糖尿病患者的“枷锁”和负担,源于自己和他人对疾病的不了解和误解。糖尿病教育及对控糖知识的系统学习,正是解开这一“枷锁”的钥匙之一。

管理好血糖,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糖尿病“五驾马车”中饮食、运动、用药糖友都重视,但血糖监测和教育的中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尤其对于1型糖友,从儿童青少年到成年,他们的血糖管理贯穿着不同的成长阶段,更需要专业的、系统地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于2型糖友,1型糖友几乎无胰岛素分泌,胰腺已经不允许他们有任何“侥幸”,每一口食物都需要精细地计算,每一次用药都不能漏。他们的一天是从计算开始的,算好基础量后打一针长效胰岛素,再根据早餐吃什么计算好餐时胰岛素并注射,注射后10分钟左右才能开始吃早餐,餐后还要持续观察血糖,高了补胰岛素,低了要补糖。每一餐都需要糖友学会计算、学会匹配饮食和胰岛素,实时做出调整,都离不开对控糖方法的了如指掌。

因此,教育与学习对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是重中之重。2022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也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即“教育保护明天”。

“糖尿病患者99%的时间都是自己在家管理疾病,只有1%的时间到医院住院或者门诊。如何让患者掌握好自我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就是通过教育。“5驾马车”监测、用药、饮食、运动、教育中,教育贯穿每一环节。医护通过给患者传输糖尿病的知识,特别是教给患者如何将一些知识落实为自己的治疗方案、管理行动,对糖尿病控制率提升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