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5月,一座位于河北定州的古塔地宫吸引了众人的目光。这座地宫的历史已经有上千年,里面珍藏着无数珍宝,而其中最受人关注的偏偏是一串“烂葡萄”。

按理说,考古队自然是考察古墓的,又不是种植水果的,也不是美食家,怎么会让这串“烂葡萄”给迷住了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候,一支考古队来到了位于定州的静志寺,这座古寺最早兴建于隋朝时期,是当时颇负名望的寺庙。到了唐朝时期,武则天为了给自己的登基披上“神圣外衣”,开始崇佛之举,这座静志寺自然也水涨船高。

只不过,恰如“花无百日红”,随着武则天的驾崩,武周时期的不少安排也逐渐被推翻,到了唐武宗登台时,寺庙甚至被毁,以至于人烟逐渐稀少。就这样,这座寺庙沉寂了一两百年,直到宋朝中后期才重新被翻建,并延续至今。

其实,在静志寺里有一座真身舍利塔,依照惯例,其底下还有一座地宫,用来供奉佛家至宝。虽然静志寺的地宫面积称得上“寒酸”,仅有约5平方米,但却出土了多达700多件的文物,其中更有数件稀世奇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要说这地宫里的宝物还真是不俗,文物年代跨度从战国时期到北宋年间,种类也称得上多样,有金器、银器、玉器、瓷器、石器、铁器和丝绸等。此外,在地宫中还有两万多枚的古钱币和几颗质地上乘的珍珠。

当然了,这其中最珍贵的就是文初的那串“烂葡萄”。只见这串葡萄整体由深色琉璃制成,古代工匠选用尺寸大小不一的琉璃构成了一颗颗的葡萄,宛如真的一般。若我们细看葡萄的内里构造,会发现腹壁薄而中空,再观其颜色,可谓色彩饱满,一串成熟的葡萄当真是呼之欲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仅如此,这串葡萄还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对美学的独到追求,也就是八个字“物尽其用、浑然天成”。细看这串葡萄,取材深色琉璃与淡青色琉璃,且深色与淡青色比例有少许不同,将一串葡萄中的不同成熟度展现得淋漓尽致。

说起来还真的是“妙手天成”,这串“琉璃葡萄”上还有层薄薄的白色杂质,看起来反倒像葡萄上结了一层淡淡的霜,更添自然之感。据考古学家判断,这其实是因为琉璃在长时间下可能会出现自然脱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历史记载,这串“琉璃葡萄”应该是古代的能工巧匠从吹管中注入空气,依托空气逐渐塑造形状,最终吹出了这样一颗颗巧夺天工的小葡萄。

当然了,虽然葡萄经常出现在家庭饮食中,但其实如今我们吃的葡萄并不是我国古代的原生水果。据《诗经》的记载,里面提到过“六月食郁及薁”,这里的“薁”其实就是野葡萄,这句话其实表达了在殷商时期就已经有采食野葡萄的习惯。当然了,这种葡萄的果肉并不饱满,吃起来较为苦涩,与如今我们所吃的原产于欧洲的葡萄口味相去甚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在静志寺地宫发现的这串琉璃葡萄被收藏在定州博物馆中,是名副其实的镇馆之宝。不过,河北保定的定州博物馆可不只有这件珍稀文物,2020年梅子曾经到此处游览,发现里面的文物还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比如下图里的文物“掐丝金天禄”,这件文物出自于东汉时期,造型看上去像老虎,却有一个独角,其实在古代被称之为“天禄”,是古人眼中的神兽。这件文物的面部用金丝勾勒而成,眼睛则是用红玛瑙和绿松石镶嵌而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又比如下图的定窑白釉刻莲纹长颈瓶。这个瓷瓶出土于当地的净众院塔基地宫,其胎白且质细,看着相当晶莹剔透。若我们细看其腹部的三重仰莲纹,会发现花瓣修长,极富立体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还是希望大家有机会能亲自到定州博物馆,里面的文物虽然数量上不算非常多,但也会让人有不虚此行之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