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入、稳定性、安逸感,是职场中的“不可能三角”。上周和表弟的一次通话,
我又被小小触动了一下。
01
表弟在老家某部门做公务员,长假不仅一天不休,反而比平时还要忙,除了要干本单位的活,还要时不时下沉到基层,参与各种临时性工作。比“活更多”还要悲催的是“钱更少”,据表弟说,他们的收入较之前相比,降了40%左右,让他的生活压力很大,抽了快20年的烟都准备戒了。
体制内降薪,在最近一两年不算新闻,也经常听一些编制内的朋友感慨,活多钱少日子不好过。但像表弟这种在三四线小城,竟也降了那么多,还是有些让人惊讶。
听表弟科普,大致明白了一些。单纯看工资,体制内人员的并不高,是有职级上的严格规定,各种补贴、津贴、奖金是他们收入的另外主要来源。除了春节、中秋、元旦等节假日会发放补贴外,一些有条件的地方,还会在类似创文(文明城市)创卫(卫生城市)等重大活动成功后,为大家发放一定的奖金,以慰辛苦。
现在,经济整体下行肉眼可见,大家都在过紧日子,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土地转让金,也越来越少,体制内人员的各种津补、奖金、福利,一减再减,七七八八算下来收入少了一小半,一点也不夸张。
其实,这事仔细想想也不奇怪,不管体制内还是体制外的钱,还不都是大环境创造的,大环境不好,小环境又怎么会好呢,压力的传导和蔓延,是必然的。
表弟这种降薪40%的窘况,也许并不是终点。前几天看到的一则新闻。山西某个规模不大的小县,将36个党政机构精简为22个、135名领导职数精简为114名、186个涉改事业单位整合为40个、1964名事业编制核减为659名…好家伙,简单算一下,编制内人员一下砍掉了66%!
其他不谈,仅从职场角度考虑,K哥很容易联想两个问题:
第一,类似这样的裁员,裁掉的会是谁?不用说大家也明白,没资历、关系浅,没站稳脚跟、没来得及做出贡献的新人们,肯定是“高危人群”,无需解释,懂的都懂。
第二,裁员这么多人,相关单位依然能照常运行,说明什么?说明原来的人员结构确实需要精简,还说明留下来的人,手里的活儿会越来越多。
02
一份真实的工资单:
这位兄弟是在税务局系统的,已经累计工作了大概10年这样,这份工资表算是很详细了,更关键的是这位兄弟说,这样的工资,他们已经从年初开始拿到现在了。
想喷的,或者想夸的兄弟们,都先等等,我先说几个基础数据,20年普查的时候,这个市人口109万,人均gdp全国排45位。
还有,这个收入和福利情况,实话说跟10年他离开的某宇宙行是大差不差的,我最意外的是怎么公务员也在交社保,据这位兄弟说,退休之后的退休金,也是按照工作时候交的来算,跟企业员工一样的,这就比较尴尬了。
另外我查了下这个城市的房子均价8000左右,日常消费的话,前一段时间我跟他吃了个饭,两个人,随便点了点,就是200+,怎么讲哪,基本跟上海没啥差别。
反正就说我的直观感受,这个收入,你想在当地体面的过日子,不受约束的买这买那,基本是比较难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