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了孝道。

《孝经》是中国封建社会时的一部专门论“孝”的著作,被儒家奉为经典,有今文和古文两本。今本史称郑玄注,分十八章;古本史称为孔安国注,分二十二章。孔注本毁于梁乱。隋时刘炫伪作孔注本传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孝经》图书之一。

唐开元七年,唐玄宗命诸儒鉴定今、古文两本,后汇集韦昭、王肃、虞翻、刘劭、刘炫、陆澄六家说为注,刻石太学。天宝二年又重行颁行。郑注和伪孔注本,由此俱废除。今通行之《十三经注疏本》,即用唐玄宗注和宋邢昺疏。

▲《孝经》图书之一。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之一。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孝经》图书之一。

何以取名为《孝经》,《汉书·艺文志》载:“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举大者言,故曰《孝经》。孔子为何设与曾参问答论孝?吕维祺《孝经或问》载:“孝经为何而作也?曰,为阐发明王以孝治天下之大经大法而作也”。又“孝经论孝,大抵在立身行道德教化上说,非徒为曾子言,盖为天下后世之君天下者言也。”

由此可见,《孝经》中的“孝”含义深厚,不仅是孝顺父母老人,还包含着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的道德观。

各体《孝经》卷是清道光朝热河都统耆英在道光十七年十月(1837年)所临写的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光朝文渊阁大学士耆英画像。

如下图中所展示的耆英所临各体《孝经》只是部分内容,含三个部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耆英书各体孝经卷。

第一部分,为行书,是唐太宗李世民,贞观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命朝臣和儒士,将王羲之草书《孝经》的残缺部分增补完善的一道御旨。

第二部分,草书,书写的是十八章孝经中的第一章,即开宗明义章。全章128个字。其经标点后的原文如下: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第三部分,楷书,写的是《孝经》最后的第十八章,即丧亲章。全章148字。其经标点后的原文如下: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事也,(孝子之事亲也)哭不哀,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

“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现将清耆英临各体《孝经》卷,展示于此,供书法爱好者品味。

▲耆英书法作品中堂。

与此相关,笔者还发现耆英还曾临摹过王羲之孝经,并被刻石,安放于南京的妙相庵中。当时耆英任职两江总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右军即王羲之,图为王右军画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羲之最为著名的作品《兰亭序》局部。

此事从黄恩彤曾为耆英六十寿辰写就祝寿诗四律诗中可知。(见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五,437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耆英任两广总督时照片,《孝经》手卷及后面所书《孝经》石刻等书法作品正是拍照片的前后几年内所创作。

此诗中相关部分现抄录于下:

道光丙午二月三日为耆介春节相周甲生辰江南士大夫于妙相庵拜公画像遥祝蕃釐并绘图联咏邮寄羊城因缀四律。

其二

昔年兰若驻駪騑,

水阁湘帘望衮衣。

金薤琳琅垂四壁,

石城笑谈解重围。

每将蒲馔供生佛,

恰近花朝祝古稀。

最爱毘陵老居士,

紫裘腰笛唱南飞。……

公于壬寅赴白下防夷驻节妙相庵。公在军中,犹临右军《孝经》以示整暇,庵僧勒石壁间。……毘陵老居士乃谓汤雨生。

此诗的注解中说明了耆英曾临王羲之(即右军)孝经,并被寺中僧人刻石砌筑于墙壁上。而且耆英最喜欢毘陵老居士汤雨生,汤雨生即汤贻汾(1778-1853年),字若仪,号雨生,晚号粥翁,江苏武进人。毘陵为古地名,位于今常州市武进。

白下是南京的旧称之一,南京白下区历史典故众多,历史古迹遍布,各类古建筑、古遗址、近现代重要史迹近300处,有被誉为南京母城的朝天宫,有明朝皇宫遗址午朝门,还有被视为明清民居典范的甘熙故居,有作为中国对外交流文化代表的郑和遗址。清初,王士禛作《秋柳四章》,有“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之句。

有意思的事,另有长绍题墨《耆英书王羲之孝经》 清乌金拓本纸本经折装一册曾在拍卖会上面世,钤印为:壬辰翰林、长絜、子孙永保、爱新觉罗、元度长绍、蓬莱仙史藏书、希晋斋书画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耆英临王右军草书孝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耆英任热河都统时所书各体《孝经》的草书部分,可以与南京妙相庵《孝经》刻石进行比较,完全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我国已失传,2016年发现于日本的清代《王羲之草书孝经》拓本局部,可与耆英手卷和拓本进行比较,风格一致,耆英所临的应是与此版本的王羲之草书《孝经》密切相关。

据相关史料记载,长绍为耆英之曾孙。

此《孝经》卷前后有长绍题墨三篇,其中一篇署年款,在甲辰(1904年)二月,其他两篇未署年月。从这三篇跋中的内容可说明,此帖在希晋斋中收藏,后传于长绍。

从跋中可知,题跋时原石已损坏严重。本拓本是原石未损之前所拓。原石由金陵名工顾建亭刻石,字口明晰,墨泽雅丽。拓本签条题“原拓介春宫保临王右军草书孝经,包世臣、汤贻汾题跋,白永沛珍藏,卅年八月廿五日署”。 尺寸:35×20厘米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耆英曾孙长绍所题跋语部分。

此拓本即为南京妙相庵耆英孝经刻石原拓。汤贻汾即为黄恩彤诗中的汤雨生。此卅年为何年未详,应为道光三十年或光绪三十年之一,道光三十的可能性较大,有待进一步考证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崇尚道教的王羲之,更是处于书法巅峰的大师,此为王羲之着道袍画像。

从耆英在热河都统任上所书手卷与临王羲之草书孝经拓本相对照可见,风格确是一脉相承。至此,一件耆英临王羲之草书《孝经》之传承脉络可见一斑,与相关人员交往线索已现。笔者将以这些线索为源,进一步深入研究相关的清代政治、制度、文化、历史、民俗等内容,以飨读者,敬请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