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是大国,一直受到周边小国的膜拜,每年春节,万国使者齐聚京都给中国皇帝拜年的场景,那叫一个宏大!《隋书》记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绵亘八里……”看看,居然排成了8里远的长龙!吓人吧!

(万国来朝情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国来朝情景)

可是有一点我们必须明白:周边小国来中国拜年,并非只是拜年那么简单,人家要的是巨额“压岁钱”,也就是用小礼物换大收益。通俗地说,是驴马来,小车回;小车来,大车回;大车来,双车回。这一来一回,赚的可不是小数字。而中国亏的也不是小数字。《隋书·炀帝纪》就记载了隋朝时,隋炀帝杨广对那些拜年的使者的态度,是8个字“诸蕃至者,厚加礼赐。”

隋炀帝好象并不在乎金钱上的损失,他在乎的是“万国来朝”的脸面。

可是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就没有这么大方了。大唐初建,百端待举,用钱的地方非常多,李世民恨不得把一个钱掰成二个用,他非常讨厌铺张浪费和乱花线的行为,对于春节期间周边小国拜年讨赏的行为,也是能躲就躲,不能躲就拒绝。然而周边小国在隋朝时到长安拜年成习惯了,每年年底一到就拎着礼物来中国,想换点真金白银回去花。就算隋朝变成唐朝,杨广变成李世民,他们的套路也不变。

(李世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世民)

话说贞观3年年底,西域高昌国(吐鲁番之东)国王鞠文泰想到长安找唐太宗拜年,他怕一个人去长安不热闹,就派出使者在周边小国广为活动,想组成一个团队去长安,给李世民长长脸,也让李世民放放血。

消息传到李世民耳朵里,李世民首先是讨厌这种“勒索”行为,但他又觉得人家大老远来给自己朝贡,不接待有损大国形象。难道自己还不如隋炀帝大度吗?于是决定派人接待。

然而魏征不同意,《新唐书》记录了魏征的建议:

“彼以商贾来,则边人为之利;若宾客之,中国萧然耗矣。”

何意?魏征是说,做生意,我们欢迎,不做生意,只是讨赏,我们不做这冤大头。

李世民立即采纳了魏征的意见,给了鞠文泰一份诏书,叫他和他的团队打住。鞠文泰白忙活一场。

(李世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世民)

鞠文泰不服气,第二年,也即贞观四年年底,他又来劲了,坚持要给唐太宗拜年。不过他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没有再组什么团队一起上路,而是自己带领自己国家的使团,于贞观四年十二月底来到长安。

李世民这次推不掉了,因为人都已经来了,不能赶回去吧,于是只好先安排高昌使团住下,再慢慢想办法。

李世民想的什么办法呢?3个字:一拖二吓三抚。

首先是拖。因为鞠文泰的心理预期十分强烈,总以为大唐会给他很多赏赐,所以要想法降低他的心理预期。“拖”就是一个好办法,李世民把鞠文泰晾在寓所,一直不接见他,这就是在暗尓他,他不受欢迎。鞠文泰的心便一天天地冷了下去。

《新唐书》载,李世民从贞观四年年底一直拖到了贞观五年正月癸酉日,然后决定不拖了,实施第二步:吓。

如何吓?“大蒐于昆明池,蕃夷君长咸从。”什么意思?就是叫上鞠文泰和其它与鞠文泰一样心思的藩邦首领们,一起去打猎。注意,此时不仅仅只有高昌国的鞠文泰在长安,其它小国的国王们也都陆续来到了,是一支庞大的队伍。

李世民在军队中抽调了一批精兵,形成数千人的战队,盔甲鲜明,刀枪耀眼,如狼似虎,不像是打猎,倒像是去打仗。狩猎队所至,群鸟惊飞,百兽奔逃,在打猎过程中,不管是士兵还是军官还是李世民自己,都是眼明手快,箭出如风,一击即中……

(鞠文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鞠文泰)

看得众人一片喝彩声,看得各小国首领们胆颤心惊。要知道,此前不久,李世民大破东突厥,活捉东突厥首领颉利可汗,颉利可汗那么强悍的人,被迫在宴席上给李世民跳舞,四方藩夷皆惊惧。都说大唐军队强悍,今日亲见,果然名不虚传。

李世民一直在观察他们,看表情,他知道威慑他们的目的达到了,那么,他们恐怕就没人敢公开提出赏赐的要求了。

最后一步,便是做安抚工作了。大唐毕竟是礼仪之邦,不能别人来给你拜年,你却把人家吓得半死,然后赶走。你还是要给人家压压惊。于是,在正月十五日,李世民用打来的猎物大摆宴席,招待各国首领,同时也是给他们送行。场面搞得热烈而宏大。

各国首领们领略了李世民恩威并施的手段,明白了李世民是个一毛不拔的吝啬鬼,之后就好多了。

(高昌所在位置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高昌所在位置图)

不过鞠文泰还是不服。史料记载,此人回国后不断挑事,比如打劫丝绸之路上的中原商人,比如与西突厥勾结,对付大唐。李世民派人警告他,他不听,最后李世民一怒之下,派吏部尚书侯君集带兵灭了高昌,使高昌成为唐朝的一部分。

参考书目:《新唐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