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冽带着寒意的风洗涤了纷乱的惆怅,盛世明朝以“火德”取天下,望得其磅礴大气之韵,予京城暖意。现于本次秋拍中甄选明代瓷器名品,希冀呈现出《大明会典》中所描绘的“大明御极,远绍虞唐”之宏伟情景,以供诸家品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Lot 5715(禹贡——中国古美术的千年之旅)

明永乐 青花留白锥刻海涛龙纹大盘(塞伦森龙盘)

直径:40.2cm,高:6.9cm

备注:

丹麦著名建筑家所罗门·塞伦森(Salomon Sörensen,1856-1937)旧藏

展览: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保利艺术博物馆,“青花的故事——景德镇御窑遗址所出与海内外珍藏元明青花瓷器对比展”,北京,2022年6月20日-7月9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人绘 明成祖像轴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件欧洲秘藏近百年的永乐御窑神品——“明永乐青花留白暗刻龙纹海浪大盘”,为丹麦著名建筑家所罗门·塞伦森(1856-1937)旧藏,这也是这一重器重回故国的首次亮相。本件大盘形制规整,大口微敛,弧腹广底,浅圈足,为明初大体量盘式的经典造型。通体青花描绘纹饰,内壁绘牵连缠绕的缠枝花卉十二朵;外壁绘奔龙四条,其间以壬字云纹间隔。盘心青花双圈内绘奔涌的海涛为地,再以留白技法浅刻须爪鳞片表现一半侧面立龙,仅双目龙睛以青花点绘,身旁围绕的火焰亦以留白技法表现,在青花海水地子的波涛衬托下,使得龙跃于渊,极具神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盘心留白而成的白龙纹样于明初青花器中十分罕见,并多为遵袭宋元遗风的三爪龙形。采用此种技法者,所见均为御窑重器,以天球瓶最为知名,北京故宫博物院、大英博物馆大维德基金会、伊朗国家博物馆、日本出光美术馆等均有收藏,此外还有梅瓶、大碗等造型。叶喆民先生对这一品种的艺术表现力的评价颇为中的,“用浓重深厚的青色海水衬托出一条矫健飞舞的白龙,使人感到仿佛它置身于波浪滔天、汹涌澎湃的大海中,腾云驾雾,气势凶猛。尤其是深蓝的海水与洁白的龙身形成鲜明的对比,充满了动力美,充分表现了匠师们不同凡响的艺术才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永乐 青花海水锥白龙纹盘 D:28cm

1993年御窑珠山出土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永乐 青花留白龙纹盘 D:38.5cm

伊朗阿尔达比勒省谢赫萨菲阿德丁墓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永乐 青花留白龙纹盘

D:40cm

阿德比尔寺藏 编号29.37

伊朗国家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宣德 青花留白暗刻龙纹大盘

D:40.7cm

上海博物馆藏

本件永乐青花白龙盘,除伊朗国家博物馆藏两例,上海博物馆藏一例宣德年款者外,完整器仅此一例。1993年景德镇御窑珠山出土尺寸较小一例(直径28厘米),青花发色较为晦暗,未拣选供御,即行销毁。可见其烧制之难,存世之罕见。

本品形制规整,大口微敛,弧腹广底,浅圈足,为明初大体量盘式的经典造型。盘底砂底无釉,可见胎体坚致细腻,足沿微泛火石红。通体青花描绘纹饰,口沿内外绘回纹一周,内壁绘牵连缠绕的缠枝花卉十二朵,计有山茶、莲花、月季、扁菊等数种;外壁绘向前奔走的行龙四条,龙口半张,脑后毛发向前竖起,龙须向两侧飞扬,其间以壬字云纹间隔。盘心青花双圈内绘奔涌的海水为地,再以留白技法表现一侧面立龙,仅双目龙睛以青花点绘,龙身下肢朝向画面右侧,身躯中段则向后扭动,使得上肢及龙首面向画面左侧,上肢两只前爪一前一后,龙嘴张开,龙角后的鬃发上扬,气势威猛,身旁围绕的火焰亦以留白技法表现,在青花海水地子的衬托下,使得龙形似乎站立在波涛之上,极具艺术表现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永乐 青花海水白龙纹撇足梅瓶

高:40.6cm 1994年珠山南麓东门头出土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 祭蓝釉白龙纹梅瓶

扬州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元 青花海水龙纹八棱带盖梅瓶

河北省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永乐 青花海水白龙纹碗

直径:8.4cm 1993年御窑珠山出土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藏

遍查海内外重要公私收藏及艺术市场,与本品相近者仅见发表两例,一例藏上海博物馆,外口沿书“大明宣德年制”单行楷书款识,另两例原藏伊朗阿德比尔清真寺、现藏于伊朗国家博物馆(据 JohnAlexander Pope 于他的著作 Chinese Porcelains From the ArdebilShrine 中记载,阿德比尔清真寺中曾发现两例,此外另有一例尺寸稍小者藏于伊斯法罕,但未见发表),本品为唯一可于市场流通者,至为珍罕。

本品之图像学意义亦颇可考究,盘心白龙口齿张开,怒发上冲,龙须扬起,有威加四海之气势,造型与现藏台北故宫的明太祖与明成祖御容画像中皇帝所穿明黄色常服上之团龙纹饰十分相近,可见此式龙形纹样颇得洪武、永乐青睐,并将其运用于各式不同工艺门类,与明初剔红漆器、金器之龙纹亦十分接近。永乐帝御容原在北京故宫南薰殿所贮,出自明朝内府画师之手,其对永乐面貌的描绘无疑是十分写实的,其面目肃穆威仪,气宇不凡,尤其是胡须的样式颇为独特,分作五绺,髭须与下颌两侧的两绺长须应当是特意加以定型,与前后洪武、洪熙、宣德诸帝胡须样式均不同,试将本品白龙形象与成祖御容相对比,二者确有神似之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联想到朱棣本人由燕王之封发动“靖难”直至登基改号永乐,无论是正史还是戏说,描述中都充满了戏剧性的情节,以姚广孝一句“臣奉白帽著王”(暗示“王”将为“皇”)用为谋士,对相士袁珙加以重任,永乐对相术的态度,可以说是实打实的信奉了。永乐在为父皇太祖朱元璋所作“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中对父亲相貌的描述为“龙髯长郁,然项上奇骨隐起至顶,威仪天表,望之如神”,俨然一副“异人”模样,而这正是相术之中的“帝王之相”,朱棣为了证明自己皇权的正统,自己必然也要有“龙形虬髯”的“帝王之相”。何谓“龙形虬髯”,眼前的腾跃的这条白龙,无疑让那“帝王之相”变得鲜活起来。言及此处,“白帽”,“白龙”,“甜白瓷器”,与大白伞盖庇佑下着白衣的忽必烈一样,白色似乎也正是朱棣的一种幸运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明太祖 朱元璋画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右:明太祖御容画像(局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初 金制刻龙纹扁壶

湖北省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永乐 剔红云龙纹圆盒

清宫旧藏 故宫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永乐 青花海浪刻白龙纹扁壶

清宫旧藏 故宫博物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Lot 5717(禹贡——中国古美术的千年之旅)

明成化 斗彩夔龙瓜瓞纹天字罐

“天”字款

H:13.5cm

备注:

1.日本重要私人旧藏;

2.埃斯肯纳齐,伦敦

出版:

1.《15-18世纪中国陶瓷》,埃斯肯纳齐,2006年,编号1;

2."A Dealer's Hand, the Chinese Art World through the Eyes of Giuseppe Eskenazi",Scala Publishers Ltd, 2012,pl.373;

3.《中国艺术品经眼录——艾斯肯纳齐的回忆》,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年,图373

展览:“15-18世纪中国陶瓷”,埃斯肯纳齐,2006年11月2-24日,编号1

RMB: 12,000,000 - 22,000,0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版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文出版物封面及内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文出版物封面及内页

成化斗彩天字罐堪称一代绝品,此类罐分不同尺寸,皆直口短颈,丰肩圆腹,广底内凹圈足。底心青花楷书“天”一字,此类罐存世极少,大多为御窑厂窑址出土,1987 年重建龙珠阁的发掘中,位于编号“88 珠成 H3”的地点出土少量成化官窑遗存,以青花和斗彩瓷居多,器型多为各类实用器皿,除了罐类底款多用一个「天」字外,大多数落款为「大明成化年制」款,可知天字款罐,乃与成化官款同为御窑钦烧。

罐直口短颈,丰肩下收,圈足内隐,胎质洁白细腻,厚薄均匀。整器以斗彩绘两条行龙穿于瓜藤之间,青花勾画轮廓线,线条纤巧;龙纹仅以青花渲染,独角四足,卷草尾,三爪锋利,须发飘逸;瓜藤以青花勾勒,黄绿彩填绘,枝缠蔓卷,硕果累累,缀以黄彩小花,黄绿相间,清新明丽;罐肩部及近底处绘变形莲瓣纹,青花勾线,填以矾红彩,上下各饰黄彩弦纹一道。外底青花书“天”字,稚嫩朴拙,飘逸洒脱。此类底书“天”字之成化罐,清代已有“天字罐”之称,乃成化斗彩名品。以瓜藤入瓷绘,永乐时期见有青花大盘,瓜瓞连绵,硕果累累,象征物阜民丰,有为百姓祈求五谷丰登、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见以斗彩绘者,似始于成化,与此件作品相类者十分稀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永乐 青花瓜果纹折沿盘

北京保利拍卖,2016春,编号8494

天字罐堪为一代名品,源出明成化帝极高的品位与对器物品质的极致要求。明成化皇帝朱见深,少时几经变故,继承帝位之初,平反于谦冤案,让大量被贬谪的正直大臣复职,平定了刘通等人的造反及大藤峡之乱,其人宽恕仁厚,朝政现振兴气象。成化帝在位二十三年,社会层面总体上未见具有威胁性的叛乱或盗寇,然其中后期懒于理政,任用汪直等宦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宪宗坐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朝治理虽不及先祖,明宪宗之艺术修养却直追明宣宗,展现出极高的艺术天赋。其自幼习字,得名师指点,其亦能画,传世多幅作品,见故宫博物院藏《一团和气图》、《岁朝佳兆图》等,《四友斋丛说》赞其“宸章晖焕,皆在能妙之间”。

对于器物雅玩,明宪宗偏爱精巧细腻者,并对此要求颇高。成化十七年,明宪宗曾予朝鲜成宗书言,“各样雕刻象牙等物件,务要加意造作,细腻小巧如法,无得粗粝”。自瓷器烧制中,亦可见对“细腻”、“精巧”之追求。纵观明代瓷器,前有永宣雄健,后有嘉万粗犷,唯成化朝瓷器以精巧著称,器型鲜有大者,瓷土淘洗极其考究,氧化铁含量低于宣德,烧得瓷胎细腻盈薄,瓷釉之铁钙含量不仅低于元明,也低于嘉靖,故其釉质莹润如玉,前期青花沿用进口青料,中后期改用江西乐平县平等青(亦称陂塘青),发色浅淡柔和,清丽明澈,绘工柔美幽婉,斗彩亦较宣德更为精致细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景德镇御窑厂考古所考古成果知,天字罐约制作于成化晚期,约在成化十七年至二十三年间。同时期地层除天字罐外,亦见斗彩鸡缸杯、高士杯、葡萄纹高足杯等名品。相比成化早期,此一时期瓷器之精细程度更胜一筹,可谓成化瓷器精妙之冠。此类天字罐的盖见平盖及穹隆形宝珠钮盖两种,盖上纹样当与罐身纹样完全对应。

天字罐堪为一代名品,得益于为瓷器制作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据学者考测,成化时期之督陶官已知周芳誉、何瓛、朱元佐、邓原四人,三人为官员,一人为宦官。有关四人的记载不多,却已可见兢兢业业之态,特别是何瓛,友人记其“日夕兢兢,一意恪共乃事,取材既细,造样复佳……所输纳无不当宫中意旨”,被认为是御窑厂不可或缺的贤才,连续两次被留任。

物力方面,成化朝烧制瓷器可谓不惜工本,投入极大,《明史》、《明宪宗实录》中见载“烧造御用瓷器最多且久,费不赀”、“瓷器……所费已敌银器之价”等说。官员分别于成化十五年、二十一年上书,或言江西地区灾害频仍,或言百姓负担过重,望能暂停瓷器烧造,成化帝听闻,试图减轻百姓的负担,但同时以“烧造瓷器将完”、“瓷器俟烧完停止”等作为答复,可见瓷器烧造并没有立即停止。且因两次官员上书相隔六年,可知御窑厂即使烧完一次停止,也只是暂停,几年后便再次恢复,可见明廷对瓷器需求不断,加之督陶官兢兢业业,人力、物力齐备,无怪乎得攀瓷器烧造之高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 ⽂俶绘《⾦⽯昆⾍草⽊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宪宗绘《达摩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天字罐堪为一代名品,亦占一稀字。尽管瓷器烧造投入极大,天字罐的存世量却极少。景德镇御窑厂出土天字罐,见诸出版物者,饰纹样八种,且应该不止于此,或还有其他品种。然而遍查流传于世之天字罐,所有纹样加总,不过十余件。每种纹样最多不过四件。

以本器所属斗彩瓜藤龙纹小罐为例,已知传世仅三例:其一原为 Walter Sedgwick 夫人旧藏,后赠予大英博物馆(馆藏编号1968,0422.41),见录《大英博物馆之中国艺术》,1992年,图版164;另一曾由横河民辅雅蓄,现珍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编号TG-1002),载于《横河收藏·东京国立博物馆藏中国古陶磁》,东京,1982年,编号58;本器原为日本私人收藏,后由著名古董商埃斯肯纳齐珍藏,出版于其图录《15-18世纪中国瓷器》,2006年,图版1。三者的高度皆在12-13.5cm 之间,纹样排布如出一辙,当以同一画稿为蓝本所绘,同批所制。本器则为此三件中唯一流通于市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大英博物馆藏品

右: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品

投入与产出的极大反差,源于斗彩烧制的工艺难度与严苛要求。一般认为,斗彩装饰需于制胎后,以钴料绘制纹样轮廓,施釉入窑高温烧制,再加绘彩料,低温二次入窑乃成。依考古出土物研究,本器所属类别更为复杂,需经三次入窑乃成:高温烧制青花,中温烧制黄、绿彩,低温烧制矾红彩。矾红彩烧成温度范围非常有限,温度过高则影响已经烧成的黄、绿彩,温度过低则矾红彩难以达到要求,烧制难度极高,烧成与否,全凭窑工经验,故成化时期带有矾红彩的斗彩瓷器成品率极低。不少出土物上黄绿彩鲜亮如新,矾红彩则脱落大半。每次出窑,都要经严格筛选,仅是稍有呈色不佳,即打碎掩埋。最终三轮皆无瑕疵者,方可留存。稍有不慎,则功亏一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物本天成》图录封⾯

另据学者考,明代御窑厂瓷器烧造只有预算,没有决算,故负责的官员或曾增加烧造量,以有足够的成品送入宫中,任务量外的成品,也做打碎处理。自成化晚期地层看,瓷器堆积量极大。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曾公布修复螭龙瓜藤纹天字罐的部分照片,彩料烧制瑕疵者暂且不计,仅纯青花废品量已是传世品的数倍,足见淘汰率之高,更凸显传世品之稀缺与珍贵。明人王世懋称,当时窑厂所产能供御用之完好品“大率十不能一二”,所言不虚。在2013年出版的《物本天成——景德镇官窑博物馆藏出土成化官窑瓷器展》的展览图录中,特以斗彩瓜藤螭龙纹罐作为图录封面,可见其珍稀程度与品级之高。

成化斗彩于明代后期已成为传世名品,文人笔记多有提及,如王士性撰《广志绎》言,“成窑用色浅淡,颇成画意……当时殿中画院人遣画也”,又如沈德符《万历野获编》赞曰,“本朝瓷器,用白地青花,间装五色,为古今之冠……近日又贵成窑,出宣窑之上。盖两朝天纵,留意曲艺,宜其精工如此”。至清末民国,仍奉成化瓷器为巅峰之作,许之衡于《饮流斋说瓷》赞曰:“成化五彩,青花均极工致,青花蓝色深入釉骨,画笔老横,康熙就当却步也”,《竹园陶说》中亦道,“成窑画笔古今独步,盖丹青妙手寄其心力于瓷片之上,故能笔细如发,用青如用墨,点染描画,各臻其妙也”。天字罐也广受珍视,《博物要览》中言,“成窑各样小罐,皆精美可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景德镇御窑厂 修复中的瓜藤龙纹天字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安徽明皇隆遗址采集的“天”字款白釉碗标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古文正宗》(局部),万历二十一年刻本

御窑制器多书以本朝款,成化时期亦如此,多见“大明成化年制”款器。然此类官窑罐独以“天”字为款,别具新意。在安徽凤阳县明皇陵遗址,或曾采集到一批白釉碗,风格近明初洪武时期,碗底以铁褐色料书“天”“元”“长”等字,或曾用于祭祀,见《遗珠新证洪武瓷(下篇)——明中都城遗存洪武陶瓷浅论》。此批瓷片的情况及成化天字罐是否是对此之延续待考。但因天字款之稀有,成窑天字罐或亦曾为祭祀之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景德镇御窑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雍正仿成化斗彩海怪纹“天”字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Lot 5439(十面观止——诸家藏重要明清陶瓷)

明永乐 青花轮花纹绶带耳葫芦瓶

H:25 cm

备注:陈镜辉先生旧藏

RMB:2,200,000 - 3,200,0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镜辉(第二排居中者)摄于1945年8月

陈镜辉(1897-1951),祖籍福建同安白鹤山麓“鹤埔村”(今属杏林),其家族迁入厦门生活已历四代,家族曾经营贸易、花木等行业。陈镜辉出生于1897年11月26日,陈镜辉192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中美合办的“厦门同文书院”,毕业后曾在荷兰安达银行驻厦门领事部工作,后到荷兰的“渣华轮船公司”担任买办。1942年年末,担任美军驻闽陆军处的秘书长,着手组建“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驻闽地面情报服务体系。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告投降,陈镜辉于9月初,作为美军代表之一前往台湾接收被关押在台湾的盟军战俘,这也是自中日“甲午战争”以来,第一位踏上台湾的中国籍军人,值得被载入史册。1946年4月,荷兰渣华轮船公司厦门分公司复办,陈镜辉重新担任经理职务,直至新中国成立之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永乐 青花宝相花纹抱月瓶

纽约苏富比,2012年9月11日,编号0277

成交价USD 1,314,5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永乐 青花绶带抱月瓶

沈阳故宫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Lot 6630(挹古芳——宫廷艺术与重要瓷器、玉器、工艺品)

明永乐 青花宝相轮花纹双耳抱月瓶

H:25.7cm

备注:

1.伦敦苏富比,1992年6月9日,编号231

2.马钱特(Marchant)旧藏,伦敦

RMB:2,600,000 - 3,600,000

瓶呈葫芦形,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似蒜头形,颈至肩部两侧各饰一对绶带耳,下部为扁圆形,腹部略鼓,似椭圆形方圈足,形制仿照西亚阿拉伯铜器烧造而成。釉质肥厚晶亮,口沿下绘一周缠枝花卉纹,腹部两面各绘宝相花纹,边际环以卷草纹,耳上绘折枝花卉。整体以青花所绘纹饰带有浓郁的西亚色彩,色泽青翠明快,所用进口青料——苏麻离青,在青花纹饰中呈现钴铁的结晶斑,浓重处凝聚成黑青色,有下凹深入胎骨之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Lot 5443(十面观止——诸家藏重要明清陶瓷)

明永乐 青花缠枝莲大折沿盘

D:39.8cm

备注:北京老户户出

RMB:1,200,000 - 2,200,0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永乐 青花缠枝花卉菱口盘

北京保利,2022年7月28日,编号5307

成交价RMB 5,520,0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永乐 青花缠枝莲纹折沿盘

国家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Lot 5442(十面观止——诸家藏重要明清陶瓷)

明永乐 青花缠枝花卉纹执壶(清代后加彩)

H:36.2cm

备注:资深藏家旧藏

RMB:3,000,000 - 5,000,0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宣德 青花缠枝花卉纹执壶

上海博物馆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宣德 青花缠枝花卉纹执壶

纽约苏富比,2018年3月20日,编号0110

成交价:USD 3,135,0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永乐 青花缠枝莲纹执壶

故宫博物院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Lot 5406(十面观止——诸家藏重要明清陶瓷)

明永乐 青花莲瓣鼓钉纹小贲把壶

H:8.5cm

备注:

1.民国古董商张仲英先生旧藏

2.民国大安洋行总经理俞恩培旧藏,其藏品均购藏于张仲英处,80年代上海博物馆落实政策退还

RMB:30,000 - 50,000

本品盘口,束颈束腰,颈部分别饰以两圈鼓钉纹,圆腹,流呈弯弧型,器座饰有瓜棱纹,圈足内凹。整器分别于口沿、流口、腹部、近足处填涂一周青花,晕散处可见苏料蚀骨堆叠之感,颇具明代早期之典范。明初,明朝政府对西藏采取“多封众建”、“尚用僧众”的治藏方略,既赐封三大法王(代表西藏三大宗教派别),也赐封五王(管辖地区的行政首领)。宣德皇帝曾大批分封西藏僧人为法王、国师;进京驻锡的藏僧也越来越多,至“宣宗末年,入居京师各寺者最盛”。通过封授数量的“多”,分散各方势力,削弱各自的力量。这一政策的施行,对明朝西藏地区的长期安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版权声明:

专委会微信公众号文章来源于作者授权或者投稿文章,大部分转载文章都尽量标明了出处以及作者信息,版权都归作者所有,若涉及到版权问题,请添加微信:513824402联系删除,谢谢!【文玩收藏出手问题也可以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