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式漆器髹饰技艺是一种在漆器上采用髹漆工艺的制作方法,因其主要以“髹漆”和“彩绘”为主,故又称为“漆绘艺术”。 在我国的漆文化中,有“楚人依水而居,善作舟楫;荆楚之人善耕植;其民多漆木为屐,以御风雨;其国多漆艺之饶”的说法。可见,2500年前,中国的漆器工艺就达到了极高水平,尤以湖北为中心的楚国漆器被世界公认为“漆器工艺的高峰”。该技艺在湖北保存完整并传承至今。2011年5月23日,楚式漆器髹饰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历史溯源

楚国作为长江流域的古老民族,其历史可追溯到西周时期。自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楚国长期处于与中原诸国争霸的局面,楚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在手工业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漆工艺及漆器。《楚文物》(第1期)记载“楚国漆器有斗彩、螺钿、彩绘和堆漆四种”这说明当时楚地就已经有了漆器制作。

二、技艺特点

作为湖北省传统手工艺,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楚式漆艺多有彩绘、雕工、镶嵌、堆漆等多种工艺表现。其主要特征为:采用髹漆工艺;胎体以松木为主;纹饰主要为动植物纹和几何纹,有盘龙纹和云雷文等,整体造型浪漫瑰丽,纹饰形象鲜明,以红黑金(黄)为基本色调,颜色讲求丰满饱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鉴赏价值。

三、制作技艺

漆器髹饰技艺工序繁复,需要雕刻胚胎、打磨、彩绘等10余道工序,制作一件漆器,有时耗时1年。楚式漆器的制作工艺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传统漆艺有诸多相同点,但作为特色鲜明的地方漆艺品种,楚式漆艺也有很多独到之处。楚式漆器制作过程可大体分为:选材、制胎、雕刻、调漆、髹漆、彩绘等。根据制作漆器的工序,有雕工、漆工、画工三大工种。这点明了调漆、雕刻和绘画的重要性。

三、传承价值

荆楚大地上,有一大批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民间文艺家等,数十年如一日地传承发展着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其中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楚式漆器就是其中的一种。随着时代的发展,漆器也得到广泛传承。在中国考古研究过程中,大量出土的精美漆器均出自湖北荆州,各类漆器达1.5万多件,约占全国总量的60%。同时这些漆器又指向中国历史上曾诞生的楚国,因此这些漆器被命名为楚式漆器。这些精美漆器不乏成为“国宝级”文物,成为研究楚文化历史的重要见证。大家熟知的有:虎座鸟架鼓、曾侯乙豆、透雕彩绘座屏、虎座立风、鸳鸯豆、金风莲花豆、猪形酒具盒、羽人、双连杯、车马器奁及漆画等。

近年来,在荆楚文化走向世界的过程中,非遗工作从保护、传承、弘扬,到助力乡村振兴、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对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扩大楚式漆器髹饰技艺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具有深远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