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世说新语》里的人物,如同金庸老先生武侠小说中的侠客,多是天马行空、翩翩去来,清新飘逸,不食人间烟火。或者,用《庄子·逍遥游》中的“姑射神人”作比,就是:“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他们不仅外表光鲜亮丽,行为处世亦是超拔张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只是一种很浅表性的感受,若是加以深入细致的考察,便会发现,魏晋士人其实也很庸俗,并且俗得惊心动魄。大雅和大俗共存于魏晋士人身上,就像白天和黑夜交替般自然,难以分得清、掰得开。

若说这大雅和大俗交织的典型事件,莫过于魏晋士人的服散,即服寒食散或五石散了。

1、从何晏服散说起

《世说新语·言语》篇记载了大名士何晏的一句话,可以引出我们的话题:

五石散,非唯治病,亦觉神明开朗。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被刘义庆收入《世说新语·言语》,令人感到费解,这句话有何特殊之处?该条刘孝标注中所引述秦承祖《寒食散论》:

“寒食散之方,虽出汉代,而用之者寡,靡有传焉。魏尚书何晏首获神效,由是大行于世,服者相寻也。”

从字面上看,它不过是魏晋士人在养生求仙的过程中,发现的一剂普通药方而已。然而,它又并非只是治病强身那么简单,它的背后隐藏着一段时代的秘密,一股饮鸠止渴的养生时尚。现在我们就追本溯源,复原当日贵族阶层的社会风气和生活态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晏是曹操的养子,从小被养在宫中,与曹操诸子一起过着富贵优游的生活,后来又娶了曹操的女儿金乡公主。用今人的标准衡量,何晏绝对算得上花样美男,不过他生活作风并不算很严谨,据说是很好色。

《三国志·魏书·何晏传》裴注云:

“晏尚主,又好色,……晏性自喜,动静粉白不去手,行步顾影。”

但是,好色跟服五石散之间又有什么关联呢?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开篇卷一就说,“有贪饵五石,以求房中之乐”,苏轼《志林》亦云:“世有食钟乳乌喙而纵酒色以求长年者,盖始于何晏。晏少而富贵,故服寒食散以济其欲,无足怪者。"

原来,五石散的功效,按主次顺序依次是补虚、延年、增强性功能。何晏主次颠倒,将其作为增强性功能的壮阳良药、日夜寻欢的床笫秘笈。其实何晏非有他病,只是酒色过度所致的空虚,也就是说性生活过于频繁,身体被折腾空了,就像《金瓶梅》中那个西门大官人一样,日以继夜犹嫌不足,五石散恰好帮了他大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余嘉锡先生《汉魏两晋南北朝史丛考》一书考辨,五石散为汉代名医张仲景创制,本以治伤寒杂病,后来医家用来治五劳七伤。所谓七伤,指的是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等。

何晏所谓“病”者,正是指的性生活过度的“房室伤”。他本人不仅不加节制,反而顺水推舟,将五石散作为增强性能力的催化剂,由此“首获神效”。现代亦科学证明,五石散中主要成分为砷类化合物,有兴奋末梢神经、提高性敏感度、激发性冲动的作用,“神明开朗”当与五石散的这一成分有关。

那么,中古时期暴得大名的五石散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药呢?

一般认为,它是由以下五种矿物质,即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等五种矿物质的粉剂综合而成。这五种矿物质皆为温燥之药,对年迈体虚、阳气偏衰者,若用之得宜,有一定的助阳强体作用。又因服用者须“寒衣、寒食、寒饮、寒卧”,又有“寒食散”之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查阅中药药典,可知以上五种药石,均具壮阳之功,对阳痿、肾虚、遗精有效;还有两味白石英、紫石英具有镇心、安神之效,何晏所说“亦觉神明开朗”大概与此相关。原来,魏晋名士们纷纷服食“五石散”,其奥秘正在于此。

俗话说“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魏晋名士以吃石头为时尚,必然对这些矿物质的身价产生微妙影响。比如五石中的赤石脂,主要成分是水化硅酸铝,今天在普通的染料店都可以买到,毫不足奇。

但赤石脂在晋代却很贵,就像其名字所暗示的,这是一种红得发紫、身价倍增的石头。

《世说新语·汰侈》载石崇与王恺斗富,石崇用花椒涂墙,王恺则用赤石脂泥壁,说明赤石脂比花椒更为贵重。作为魏晋贵族们的新宠,其身价的飙升到底是由吃药所致,还是由涂墙引起,抑或二者兼有,限于笔者史料阅读不广,就不得而知了。总之,贵族生活方式对市场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独有偶,魏文帝曹丕《典论》曾记述了当时人士受方士服食长生方术的影响,郗俭提倡服用茯苓,则茯苓暴贵数倍,和当今社会上大蒜、绿豆的命运颇有些相似,有人开玩笑“吃大蒜的,比喝咖啡的身价更高!”比喻颇为传神。

2、服散为何风靡一时

五石散的药性非常猛烈而且复杂,所以须“寒衣、寒食、寒饮、寒卧”。但仅仅靠“寒食”来散发药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宽衣大帽,四处游逛,谓之行散。因为皮肤很敏感,怕受到刺激,故魏晋士人往往穿肥大的衣服,衣服也不能常洗,“扪虱而谈”的风度,据说就是为了适应服散而生。只有一项例外,那就是饮酒要“温”。

服散也会带来性格的改变。

鲁迅先生在他那次《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著名演讲中形象地说:

“晋朝人多是脾气很坏,高傲、发狂、性暴如火的,大约便是服药的缘故。比方有苍蝇扰他,竟至拔剑追赶;就是说话,也要胡胡涂涂地才好,有时简直是近于发疯。但在晋朝更有以痴为好的,这大概也是服药的缘故。”

受成仙、纵欲风气影响,五石散被赋予了它不应有的用途,上至帝王贵胄,下至王公士人,均风行服之。虽然中毒之后会发狂、暴热轻则偏废,重则丧生,但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人们还是趋之若鹜。

东晋时,晋哀帝本人正是五石散的受害者,史载“帝雅好黄老,断谷,饵长生药,服食过多,遂中毒,不识万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十五岁早逝,求仙不成反送了卿卿性命!西晋时的大名士裴秀和皇甫谧都是服散的忠实实践者。裴秀,因为一时失误,“服寒食散,当饮热酒而饮冷酒,泰始七年薨,时年四十八。”

而另一大名士皇甫谧,情况也好不了多少,《晋书·皇甫谧传》载谧自述:

“服寒食药,违错节度,辛苦茶毒,于今七年。隆冬裸袒食冰,当暑烦闷,加以咳逆,或若温虐,或类伤寒,浮气流肿,四肢酸重。于今困劣,救命呼喊,父兄见出,妻息长诀。”

因为服药技术不当而留下后遗症,竟致生不如死,家庭关系破裂。甚至痛苦到“叩刃欲自杀”的程度。

不仅宫阙里的帝王、世家大族里的贵族们服散蔚然成风,就是佛教界的高僧也不甘人后,如《高僧传》卷六《晋庐山释慧远传》所载高僧慧远事例。当然,慧远服散与何晏出发点不同,是单纯的治病强身,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服散风气之盛,可以各取所需。

常言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五石散也是如此,既能杀人也能救人。

西晋八王之乱中,刀光剑影、死生无常。竹林七贤之一的大名士王戎,为逃避齐王冏的治罪,竟“伪药发堕厕,得不及祸。”可惜王戎的一张好嘴、一双电眼都救不了他,为逃脱一死,也只能装作服散药性发做,掉进屎坑中,弄得臭气熏人,使得杀他的人都顿时没了心情。五石散关键时候救人一命,也算是立下一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晋书·贺循传》中记载了贺循事例,与王戎堕厕有异曲同工之妙:

“及陈敏之乱,诈称诏书,以循为丹杨内史。循辞以脚疾,手不制笔,又服寒食散,露发坦身,示不可用。敏竟不敢逼。"

此外,还有殷顗一例,据《晋书·殷顗传》记载,殷顗从弟殷仲堪欲响应王恭起兵内伐,并邀请殷顗参加:

“(顗)知仲堪当逐异己,树置所亲,因出行散,托疾不还。仲堪闻其病,出省之,谓顗曰:'兄病殊为可忧。'日:‘我病不过身死,但汝病在灭门,幸熟为虑,勿以我为念也。'仲堪不从,卒与杨佳期、桓玄同下。顗遂以忧卒。”

这又是乱世中以行散的名目求自保的一例。

五石散还是一种让人皮肤变白的“仙药”,服用有助于皮肤美白,服下去之后,皮肤会慢慢变得白里透红,很是诱人。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魏晋南北朝出现了很多的美男子,可以说是一个美男迭出的时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安、兰陵王、嵇康、卫玠、韩子高等人,据说都是肤白貌美的美男子。

有一则故事,说是韩子高长到十六岁的时候,不认识他的人以为他是个美妇人,走在街上总是有人驻足,皱着眉头观看,这人到底是美男还是美女?韩子高虽然长得像一个美女,但打仗却是很勇猛。

我们还看到了服散与文学之间的关联。

这种关联主要表现在服散后激发创作灵感,成为文学的动力。服散之后,忌讳安坐不动,当强起行以调其关节,不能行者扶起行之,谓之行散,又谓之行药。这大概是服石后药性发作,大脑神经受到刺激而兴奋,想象力异常丰富而兴发审美之思,甚至深入到人生宇宙之思。“

同样是吃药,今日之服伟哥、吃摇头丸者,哪一个有这般水准?同样是玩时尚,魏晋士族是在无意中引领时尚、创造时尚,今日很多外形酷酷的、说话酸酸的、行为举止怪怪的人士,充其量是跟风时尚、搔首弄姿罢了。

对于五石散之遗害,清俞正燮将其比之于鸦片。但余嘉锡先生认为五石散杀人之烈,较鸦片尤为过之。并说,“鸦片之祸,人所知也。寒食散之为害,史册纪之弗详,学者亦罕言之”,但是“幸其所用药物至为贵重,非富贵人不能办。虽贱苦之人亦或有服者,要不能如鸦片之普遍也。"这个见解是非常精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于这副药材料很贵,所以到后来服用此药竟渐渐成为一种身份的象征,成为贵族的“禁脔”,一般人家或穷苦人家绝非财力能及。小门小户之人,东施效颦,即便打肿了脸充胖子,也还是不伦不类,被人耻笑。

后代甚至有假装“石发”来表示自己富贵身份者,《太平广记》卷二四七引侯白《启颜录》载:

“后魏孝文帝时,诸王及贵臣多服石药,皆称石发。乃有热者,非富贵者,亦云服石发热,时人多嫌其诈作富贵体。有一人于市门前卧,宛转称热,要人竟看,同伴怪之,报曰:‘我石发。'同伴人曰:‘君何时服石,今得石发?'曰:我昨市米中有石,食之今发。'众人大笑。自后少有人称患石发者。"鲁迅先生“魏晋风度””的著名演讲中也提到了这个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