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虞弘墓:隋代外国夫妇,异域风情浮雕,人入狮口画面残酷激烈

原创2020-11-04 18:21·致知小书斋

有的人在历史上默默无名,没有在正史中留下自己的只言片语,但在现实的人生中却是低调的人生赢家,出身高贵,周游列国,在动荡的南北朝时代历经三朝,做上高官,又得善终。在千百年后的今天,又凭借一座十几平米的墓葬为世人所知,流芳千古。

今天小编要介绍的,就是这样在一千五百多年前的中国山西大地上的外国人——虞弘和他的墓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虞弘夫妻合葬墓,墓志上书写了一段传奇的人生

虞弘墓位于太原盆地晋源区王郭村村南一条东西向的土路上,路边紧挨着农民的住房,是在1999年7月被一位村民在挖水渠时无意中发现的。距虞弘墓西南600米,就是北齐东安王娄睿墓。

虞弘墓并不大,只有仅仅十几平方米,小小的墓室内有两具腐朽的人骨,经专家鉴定,是一男一女,男主人虞弘本人的线粒体DNA序列具有欧洲序列特征,而虞弘夫人的线粒体DNA序列则同时具有欧洲序列和亚洲序列特征,是生活在隋代中国的一对外国夫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墓主人和夫人

随后发现的墓志为我们揭开了墓主人虞弘的传奇人生,虞弘出生在中亚一个小国——鱼国的贵族世家,虞弘祖父曾任北魏“鱼国领民酋长”,说明那时鱼国就已经与北魏有了联系。

后来到了虞弘的父亲这一代,鱼国成为北方草原柔然汗国的的附庸,虞弘之父改仕北方草原柔然汗国,虞弘从小就跟着父亲奉命出使波斯、土谷浑和安息等地。北齐文宣帝时,虞弘作为使节来到中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绘有北齐文宣帝的《校书图》

不幸的是,出使期间,柔然和北齐政权关系破裂,虞弘被当作人质扣留。可世事难料,没过多久柔然王朝被高车族灭亡了。虞弘从此成了断了线的风筝,福祸相生,可能由于虞弘所依附的柔然不复存在的缘故,北齐政权开始启用他。随后又在在北周、隋朝均受到重用。

可能是因为虞弘的本民族已经不存在的原因,北齐政权也就对他没有什么后顾之忧,于是开始启用他。最高做到检校萨保府,萨保府是当时专门为管理外国人设置的机构,位高权重。虞弘临终前为隋朝的仪同三司、封爵广兴县开国伯, 59 岁时死于晋阳城,葬于592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虞弘墓墓志

二、异域风情的汉白玉浮雕

在墓葬中,最为人所关注的,莫关于在棺椁上的汉白玉浮雕彩绘图像,这些充满西域风情的宴饮图、乐舞图、射猎图、家居图,都显示出所绘人物深目高鼻,充满了异域风情。在这里有各式各样的人物形象,为研究历史上的波斯、中亚等地的文化风俗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出场次数最多的,莫过于有波斯文化特征的人物,从哪里可以看出是波斯文化呢?最显眼的就是人或动物身后的飘带,在壁画中违背地心引力上上后方翻飞,虞弘墓超过一半的图像都有这个飘带。其次是有波斯风格的贯头衫,从身体下部两侧开襟,从头穿过袍领部,与粟特地区流行的款式不同,粟特地区是从两边或中间开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波斯人形象

墓主人在图像中就是以波斯人的形象出现,除了以上两点,墓主人还有两处细节体现了他的尊贵身份,一个是波浪长发,这是波斯人中的祭司或守门人等特定角色才有的特征;另一个是日月形冠,因为当时的波斯萨珊王朝崇拜日、月、星三光,新月托日形象体现了波斯人的信仰,这种日月形王冠为萨珊王室专用,成为王权的象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像中出镜率次高的,是粟特人和突厥人,但从主体服饰上看,已经体现不出粟特和突厥特征,穿着的主要还是波斯式的贯头衫,只能从其他细节上进行分辨。一个是发型,中亚粟特地区多短发,形式表现为前额齐平,耳后稍长、时向后翘起。这也是安伽墓、史君墓等拥有确切铭文纪年的入华粟特人墓葬中体现出的特征。与短发相配套的短发发饰也成了判断线索,比如墓中出土的男子持瓶奉侍立俑所戴微呈小圆锥形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粟特人

同样的,发型也可以作为判断突厥文化的线索,区分于波斯的波浪长发、粟特的短发,古代突厥文化往往是披发,体现为单马尾的长直发或“辫发”。除了发型,图画人物腰间的鞣躞带也是伴随突厥兴起的装饰,作用有点像现在的腰包,通常悬挂小刀、胡禄以及算囊,后期到唐代还被列入冠服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披发、腰间配鞣躞带的突厥人形象

三、令人不忍直视的人狮大战画面,多元文化的混搭风格

与展现出多种文化特征的人物形象相对应的,画像中的很多细节也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征。其中,出现动物频率最高的,莫过于狮子,在这一系列图像中,狮子总是作为搏斗对象出现的,有的图案是粟特男子骑驼射杀狮子的场面。有的图案是猎人、猎狗和骆驼相互配合抵抗狮子袭击的场景。搏斗的画面总定格在最激烈的时刻,让人看得惊心动魄,心跳加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令人不忍直视的,是一幅人狮搏斗图,雄狮张着大口把武士的头完全咬在口中,该武士尽管头部已被雄狮咬入口中,却依然右手握剑,尽力将剑插入狮腹。整个画面甚为惨烈,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佛教传统中,狮子是护法者形象,它在传入中国后往往是作为护卫者和辟邪物出现,比如现在在很多单位门口随处可见的石狮子。而在波斯萨珊文化中,狮子却成了恶的代表,成为了人类的天敌,因此,大量的人类或其他动物与狮子的搏斗,代表了波斯文化中善与恶的对立与抗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在画面其他细节的处理上,却有从印度东传的佛教文化的意味,最典型的是隐藏在图像边角边框上的装饰纹样,比如在椁座上栏18个壁龛的间隔上的莲花纹饰,代表了佛教中的净土。椁壁浮雕边框上的忍冬纹,遭遇寒冬而不凋谢,在佛教教义中更有着灵魂不灭、轮回永生的韵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除了波斯文化和印度佛教元素,中国的汉文化传统也低调地体现在墓葬中,虽然在画像上没有直接体现,却反映在葬具形式上。虞弘墓使用中国汉地传统的石质葬具形式,为长斜坡墓道单室砖墓。单室砖墓最早可追溯到西晋,在北朝完全实现了由汉代多室墓到单室墓的变迁,为入主中原的北魏统治者所继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椁

小结 为什么有这么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

波斯、突厥、粟特等各种人物形象,波斯、印度佛教、汉文化等各种文化特征,丰富的文化要素体现在虞弘墓中,充分证明了在一千多年前的山西地区开放包容的文化特质,为何能如此开放?

这与山西地区悠久的对外文化交流积淀分不开。山西省大部分地区古代属于并州,尤其是太原地区一直属于并州。早在春秋战国,西亚商品已经到达晋南。在侯马周围晋国王公贵族墓葬中,锥形棱柱状红玛瑙佩饰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文物,与伊朗高原远古墓葬出土的红玛瑙非常接近,从形状到颜色都所差无几,说明了两地之间悠久的文化联系和源远。从丝绸之路开通后,更有大量的西域人和西域商品进入并州,成为外来民族成员落脚的首选之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与南北朝时期民族大融合的背景分不开。北魏王朝的建立结束了自西晋以来持续近一个半世纪的混乱征伐局面,使得北方地区进入了相对安稳的发展环境,山西作为北魏平城、北齐晋阳所在地,所具备的政治、经济地位不容小觑。史载“授南单于玺绶,令入居云中”,可见北魏前,山西已经成为民族交流的前沿阵地。受北方草原文化的影响,当地文化传统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整体风格,虞弘墓就是其中的集中体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要的战略地缘位置、特殊的历史交融时期,共同形成了南北朝时期开放的文化氛围。较为开放宽松的文化环境,才得以让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要素都集中呈现在虞弘墓中,在十几平米的墓葬中,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