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置身欧陆大战外的英伦三岛一样,孤悬海外的日本列岛同样具有天然的地缘优势。

距离大陆足够近,可以轻松从朝鲜半岛或者直接与中原接触,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但与此同时,距离又足够远,无论是磨刀霍霍的漠北草原还是军力强盛的中原,始终无法突破海洋的天然阻隔,即便有讨伐征服日本之心,基本也只能望洋兴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_ 元征日本遇到“神风”

十三世纪时,忽必烈登基,蒙元几乎征服了大半个欧亚大陆,并对日本列岛颇感兴趣,打算派兵统一。但因突如其来的飓风,蒙元舰队虽然多次取得战果,但还是在1274年和1281年的两次失利后放弃了日本列岛。这两次突如其来的袭击被日本被称为“元寇”或“蒙古袭来”。虽然蒙古的船队堪称当时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规模,但也无法和飓风抗衡。于是,日本人逐渐产生出了对“神风”的崇拜和热望。

但实际上,早在十一世纪,日本就遭到一群衣着怪异的海盗,跨海征伐而束手无策,这群袭击日本的海盗到底是谁呢?连强大的蒙元,都无法达成的跨海征伐日本,他们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_ 日本收藏的“蒙古国牒状”,即忽必烈给日本的国书

入寇!是海盗还是武士?

日本宽仁三年(1019年)三月二十八,顺着西北风驶来一伙船队,船上是一群衣着怪异的海盗,即将入侵对马岛。得到情报的对马岛守将马上率领日本武士出击。

原本日本武士还觉得面前这伙人只是落魄的朝鲜士兵或者海贼,只要遇到抵挡就会迅速退却。但当日本武士催马上前挑战的时候,遇到的却不是丢盔弃甲的贼寇,而是刀盾森严的如墙军阵。

据当时日本方面的记载,“贼合战每人持盾,前阵者持鉾,次阵持大刀,再次阵弓箭者,箭长一尺余许,射力大猛。各人手持盾,最前列鉾队,最后列弓矢队,一阵约计二十队编成”,足可见这伙贼寇并非散兵游勇,而是成建制的武士组成的军队,并且战力惊人,懂得使用弓箭与大刀来应对日本马队的冲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_ 日本武士

一时之间,日本武士不敌,纷纷被擒获和斩杀,而他们的头领也逃到了太宰府搬救兵。随后,这伙外来武士继续入侵,将壹岐岛的守军歼灭,并大肆洗劫财物。眼看这伙海盗就要威胁到九州岛豪族的切身利益,于是集合后的日本精锐武士开始积极寻找这伙强悍的海盗。

继续前进的海盗终究是一支孤军,虽然屡屡得手,但在多次交战后终于显露颓势,在退往海上后仍久久寻弋,企图抓住空当反扑。只是由于这次袭击后让日本武士赶忙加强了岸防,这才让这伙海盗知难而退。

据日方史料记载,这群海盗在多次袭击中共杀死日方463人,掳走1280余人,并掳掠了数百头牛马和大量金银,临走前烧毁了当地的屋舍。不过这伙海盗到底还是运气差,在返回的途中遭到了高丽水师的伏击,被俘日本人得到了解救。也正是看到高丽人送回俘虏后,日本武士才如梦初醒:这伙海盗原来不是高丽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_ 高丽

这群海盗,是何方神圣?

之所以称“入寇”,是因为这次是袭击足以构成为日本列岛各领主的威胁。由于海盗所配多为大刀,在高丽人的口中被叫作“刀伊”,故而日本人将这首次遇到的外来正式入侵叫作“刀伊入寇”。那么这群海盗既然不是高丽人,那又会来自何方呢?

据日方记载,多次交战后俘虏了对方的武士,仔细盘查之下,发现“虏获中多有高丽人,乃使通事推问所由,皆曰:贼初寇我本国,吾辈出拒之,返为贼所虏者也。”也就是这伙高丽人也是被俘的倒霉蛋,而且还得作为炮灰上前线作战。到底幕后真凶是谁呢?据考证,能有如此组织力和战斗力的武士,并且可以配锋利战刀,只能来自契丹治下的女真部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_ 渤海、契丹与朝鲜南部诸国

按照一般印象,女真的长处是重甲骑兵,怎么也开始驾船了?其实,女真只是统称,其下有众多部落。契丹崛起后灭亡了东北的渤海国,这一国曾被唐朝人称为“海东盛国”。渤海国拥有出色的建船技术和铸造工艺,流入到女真部落中的更是不少。所以,在“天高皇帝远”的东北密林中,为了迅速获得补给,出击袭扰高丽和日本沿海便成为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特别因为契丹对女真的打压,使得和宋朝的贸易遭到阻断,南方的高丽也加强了对女真的陆上守备,加之气候转冷,女真部族的生计越来越艰难。于是,这才有了“刀伊入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_ 标注处为 契丹 位置所在

此次入寇绝不是随意的入侵劫掠,而是反映着东北亚部族并不缺乏跨海征伐能力,特别是女真人已经崭露头角:其战力与装备已然不落后于高丽和日本,仅仅是未能得到统一,只能各自为战。

随着契丹的衰落,女真便迅速崛起并建立政权,南下灭宋,历史终究来到了转折点。日本在此次入寇后也并未有所警觉,要不是百年后的蒙元舰队遭遇飓风,恐怕历史就是另一番样貌了。

作者:苏灿 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日] 保立道久:平安时代(岩波日本史 第三卷)新星出版社,2020年;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