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主要有酒食不节,情志失宜,血吸虫感染,黄疸、癥积久病不愈等病因,病变脏腑主要在肝脾,久则累及于肺肾,肝主疏泄,调畅全身气机,肝气郁结则疏泄不行,进而克伐脾土; 脾主运化,调节水液输布,脾气困厄则运化失职,水液停聚,进一步加剧土壅木郁,乃致肝脾两伤,气滞湿阻,清浊相混,此时邪气壅实,正气未虚,病理性质多属实; 水湿内蓄,阻滞气机,即可郁久化热,而致水热蕴结,亦可湿从寒化,出现寒湿困脾之候; 因肝主藏血,脾主统血,气滞日久,则肝脾脉络受阻,血行不畅,水液停积,终致瘀结水留。

此时鼓胀已久,病势较深,正气耗伤,转为虚实夹杂之证; 脾为后天之本,化生水谷精微以充养先天,若肝脾病久虚衰,化源乏权,则先天失养,病延及肾,而肾为水脏,主津液,若肾火虚衰,不但脾土失温,无力蒸化水湿,且关门不利,开合失司,而致水气内停,阳虚水盛,若阳伤及阴,或湿热内蕴, 耗损津液,导致肾阴不足,无阴则阳无以化,终致水津失布,阴虚水停,所以病至后期,气血衰少, 阴阳两虚,体质羸弱,往往转以正虚为主。

临床上常见腹水合并胸水患者,肺主气,为水之上源,其气宣降,则能布散津液,贯注血脉而充养全身,若升降失司,通调失常,则三焦不 利,水 液 停 滞。所 以,本 病 涉 及 肺、脾、肝、 肾等脏俱虚,气滞、血瘀、水停三者错杂为患,病理性质总属本虚标实,病情错综复杂,病势深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