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在一次华为内部座谈会上,任正非就国产芯片发展,给出相当辛辣的点评。

关于砸钱做芯片,任正非毫不客气地反驳说:当前很多所谓的芯片投资,都是炒作营销、股市圈钱。而谈到芯片研发,任正非更是直言:比起砸钱买设备,其实我们最应该砸科学家,要让科学家成为明星,请科学家走红地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做芯片,要“砸”科学家——任正非说的有没有道理?看看当年韩国三星对日本半导体发起的“抢人大战”,我们就知道了。

一、三星的“挖人”大战

提到现在的芯片界,三星、英特尔几乎已成了国产芯片产业无法逾越的两座大山。然而在它们崛起之前,长期称霸世界半导体市场的却是日企。

历史数据显示,在1988年时,日本半导体产品的全球市占率曾达到49.8%,是同时期韩国企业总和的14倍,其中,在技术优势最明显的DRAM存储芯片领域,日企的全球市场份额甚至占到了80%。

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日企在世界10大半导体厂商名单中,仍独占6个名额,如NEC、东芝、日立、东京电子等半导体巨头,则长期垄断榜单前三。领先优势如此,日企又因何败给三星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69年,三星创始人李秉喆以水原郊区200亩土地为研发基地,正式进军半导体行业。此后20年时间里,三星半导体技术投资长期占据其销售额的80%,个别年份甚至达到销售额的3倍。钱没少砸,但三星与日企的技术差距却不见丝毫减少。机敏的李秉喆发现,真正拉开日韩半导体技术差距的是人才!

上世纪80年代,日本签订了广场协议,随之而来的日元大幅升值,让日本半导体产品瞬间失去价格优势。与此同时,美国也开始疯狂打压日企的拓张势头。趁着这个绝佳的历史时机,三星也悄然发起了对日本半导体的“抢人大战”。

据数据显示,整个90年代,从日本出走的高精尖人才,近40%都流向了韩国企业。按照东芝半导体负责人川西刚回忆,仅从东芝一家企业,三星便成功挖走70多个技术骨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些去韩国应聘的日本技术骨干,规矩自然门清。没有“梯子”,哪能“攀高枝”。比如被三星挖走的东芝大分厂产线部长,直接带着当时全球最先进的DRAM产线技术去到韩国任职。在这位东芝部长的一手扶持下,三星仅用一年时间,便彻底弥平了与东芝DRAM近10年的技术鸿沟,一举完成后来者的华丽逆袭。

二、华为人才战略里的中国智慧

回顾三星对日本半导体的成功逆袭,可以看到,劣势一方对先进者的超越,实质上就是人才素质的超越。

很多时候,一个关键人才,抵得上数百亿的研发投入!而在“抢人”、“用人”方面,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吸取了三星的精华,但也保留了中国文化独有的智慧。

三星对人才的使用,有着极其鲜明的功利观:有价值则全力榨取其价值,当员工失去价值了,便直接丢掉。比如对早先跳槽而来的日本员工,三星以高出数倍的薪酬,要求他们将技术传授给三星相关业务部门,但当技术接收完成后,这些日本员工却被立即其扫地出门,而且这种事屡见不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与三星相比,华为人才策略更有人文关怀,更有任正非的英雄主义。

其一、对人才肯砸钱

作为华为董秘的江西生在一次访谈中说,在华为创立初期,当同行月薪都给1000元的时候,华为能开出3000元。另一位高管吕克则回忆说:当时工资已经很有竞争力了,但分红更多。自己是同学中最后一个到深圳的,薪资却是最高的,成就感有了,工作起来也更带劲了。

其二、合同终身制

根据华为内部规定,员工为企业效力满10年,或连续签订2次合同,可与企业签订无限期工作合同。直白看,该制度与日企的年功序列一样,都具有终身雇佣制的特点。

其三、任正非不抠门

任正非早早就将股份分给了员工,1997年之后华为便开始了工会持股制度。可以说,华为算是国内最早探求员工持股制度的公司。这与很多互联网公司创始人至少持股30%的情况完全不同。

一句话来讲,在华为内部,尊重人才,是家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结语

任正非说,钱给多了,不是人才也变成了人才。

很多企业老板简单地认为华为成功的原因是“狼性文化”,其实,驱动人人有“狼性”的本质,正是华为“人才至上”的是家风。

不得不说,在物欲横流的当下,如任正非一样清醒、一样大度的企业家,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