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交战双方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比拼。尤其是财力保障,更是进行战争的基础中的基础,是开展所有军事行动的先决条件。

按照常理而言,战争中处于进攻的一方,因为需要将主力兵团及军需补给机动至作战地域,其间的人吃马喂及运输补给耗时耗力,军费花销自然要比主场迎敌、以静制动的防御一方要大。所以,在人们习惯性的印象中,鸦片战争中本土作战的大清,其军费开销应该要比劳师远征的英国少得多。但实际的历史真相却是:清朝在鸦片战争中的军费支出,却比英国要多得多!

那么,这是真的吗?鸦片战争中清、英军费开支对比的反常,又折射出了清朝在国家军政制度方面的哪些弊端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_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海上战斗场景

大清比大英多花多少钱?

说清朝花钱比英国要多,那么到底多多少?比较中英双方史料,我们能够得知,清朝在鸦片战争中的军费开支,几乎是英国的两倍。

当时的英国由于已建立了近代意义上的国家财政制度,所以其军费开销均有较为详细的档案记录。鸦片战争历史研究权威茅海建先生在《近代的尺度》一书中引援自《英国议会文件1840-69》所列举的英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军费支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单位为英镑):

1、支付给远征军官兵的补贴和征用劳工的薪酬,共计2879373;

2、各类补给品消耗及设备运维,共计16000;

3、(舰队)驻泊香港期间的开销,共计3000;

4、舰队舰船建造、维修,煤及给养,医药与水手、雇佣匠人补助,共计1286040;

5、搭建营房、装备保养、伙食补贴,及马料、旗帜、军服等杂费,共计3100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_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清朝及周围形势

以上五大项加在一起,去掉零碎,合计为421万英镑。根据马士在《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中列举的1842-1843年汇率,1英镑约合3两白银,即英国战争总支出约1263万两白银。

清朝在当时并没有像英国那样建立近代意义上完善的国家财政制度,因此其战争开支可谓是一团乱麻。不过,通过细致梳理战争期间户部及各省用于军事行动或支持战事的银两调拨情况,再加上实际与战事无关、却被各省督抚以战争为由申报的款项(如荆州江堤修筑、修补河南省黄河决堤段等),总计达2871万两。考虑到战后英国得到了来自清廷的852万两(1200万银元)赔款,则英国实际仅支出411万两,还不够大清花钱的零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_ 龙洋 (清末银币名)

那么,大清那么多的钱,都花在哪里了呢?

清朝在鸦片战争中开支的第一大项,便是军饷

这里的军饷,既包括狭义上的官兵薪金和待遇保障,也包括广义上一切与部队和作战有关的武器装备、物资给养、运输押解、吃穿用度等花销。

例如署理闽浙总督的刘鸿翱在战后上报需报销的福建省开支,仅就军饷一列便包含“军装(此处指军用物资,非现代意义上的军装)、炮械、粮饷、硝磺、火药、铅弹,以及外省拨解硝磺、火药等项过境,沿途地方官支应解员丁役饭食、扛夫脚价”等等,其名目繁多无法一一罗列。这还只是福建一省,把各省的花费加在一起,其数额可想而知。

而且,自乾隆后期开始,由于财政吃紧,除少数八旗军外,绿营等国家经制军常常拖欠饷银。战事一起,为驱使其上阵卖命,清廷不得已只能补发欠饷,另支付一年饷银以为犒赏。像贵州一省,仅调兵2500人赴前线,即发放饷银22000两。而整个鸦片战争期间,应调出省官兵多达5.1万人,这又要发放多少饷银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_ 鸦片战争时清军火器

第二个开支大项,便是军械制造

由于国家成平日久,加之白莲教起义后财政不堪重负,因此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军备情况十分堪忧。而无论是人们习惯上认为的林则徐、邓廷桢等有远见卓识的忠臣精英,还是琦善、奕山等奸臣败类,其实都认识到了清军的武器装备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不足以与英夷抗衡,故而均在其职责范围内大造武备。

因火炮是当时双方最为倚重的交战兵器,所以大清上下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铸炮运动”。浙江巡抚梁宝常奏称杭州炮局铸铜炮122位,铁炮900位,镇海炮局铸铜铁炮117位;山东不是清军重点布防省份,也铸炮73位,远离战区的江西也铸炮85位。铸炮如此之盛,花销自然巨大。

仅镇海炮局所铸117位铜铁炮,按乾隆年间制定的《钦定工部兵器则例》中的成本来算,便费银10.85万两。如若再算上鸟枪、抬枪、刀矛、弓箭、盾牌等其余兵器,其花费之巨可想而知,限于篇幅,不一一细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_ 清军大沽口防御

第三个大的开支,便是修筑工事

由于国家久无对外战事,特别是从无强敌循海而来,清朝在鸦片战争前的海防情况可谓“有海无防”。除去林则徐主政两广时,围绕珠江口一带兴建了一些海防工事外,其余地区海防工程极弱,几近聊胜于无。故战事一起,厦门、定海、吴淞、大沽等地无不开始大修工事。

这些海防工事,其造价虽未一一见之史料,但大沽、北塘炮台,竣工后合计花费工程款项达17.93万两,这还不包括火炮、鸟枪等军械费用。如此来看,清军仅在珠江口内外便“兴修各炮台三十余处”,其花销也是海了去了。

据检视战后各省呈报的核销军费账单可知:直隶在战争期间所花银两,军饷占67.9%,制造军械占11.5%,修筑工事占12.2%,合计占91.6%;此三项在江苏则为64.9%、12.3%、9.6%,合计占86.8;其余各省情况大抵相同,足见这三项确实是清朝战争支出的“大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_ 晚清的官兵

那么,为啥大清打个仗就要花这么多钱呢?这花大钱却又打败仗的背后,又体现出了清朝在军政制度方面的哪些弊端呢?

一是军队羸弱,不堪一战。

据茅海建先生考证,鸦片战争爆发时,清朝八旗、绿营等国家经制军(政府军)虽在名义上有83万,但实际数量估计仅在65万上下(此数见茅海建著《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

但笔者认为,茅先生的估计恐怕是太给大清面子了。实际上因为待遇太差且经常欠饷,以绿营为代表的大清经制军满员率低得可怜。如当时公认的劲旅湖南镇筸镇,额定兵员4107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九月检视时仅实有2853人,满编率仅69.4%,以至上封来查,不得不雇佣市井无赖充数。连劲旅都是这个样子,其余部队的情况又该怎样?福建汀漳龙道张集馨更是发现,其下属的龙溪县勇兵1200人,竟然仅存在于名册上!

要知道,部队出征时的俸银行赏、吃穿用度,可是按照满员情况来发的,那多余的钱去了哪里?不用说,自然是被统兵将官放进了自己的腰包。一支部队吃空饷、喝兵血到了如此地步,还有何战力可言?清廷在军饷方面的巨额花销,实际上已经折射出晚清军队腐烂之深,不仅起不到巩固国防的作用,甚至已成为空耗国帑的蠹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_ 晚清官员

二是官无廉耻,吏治大坏。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史,像战争、河工、赈灾等大笔国家财政支出,从来都是贪官污吏中饱私囊的大好时机。

鸦片战争中,各级官吏在开支花费中想方设法徇私舞弊、虚报账目者比比皆是。直隶州知州鄂云因其堂弟在扬威将军奕经手下办事,挂上关系,在供给军需时多报支出,前后贪污5600两。闽浙总督颜伯焘革职还乡,路过漳州,地方官以“犒军”为名大摆宴席,花费1万两。更有甚者,宁海县署理知县史复善在一张“修理城防”的报销单上,竟记载费银34587两!如此舞弊层出不穷,真让人感叹大清吏治如此,也难怪要多花许多“冤枉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_ 大沽口炮台遗址上残留的火炮

三是军制落后,全无效用。

前文所述,鸦片战争中,大清上下兴起了一阵“铸炮热”,可由于并没有相应的武器监造、验收、保养及报废制度,这些火炮质量极差。前方将领屡屡指责其低劣难用,常有三五炮即炮身开裂甚至炸膛者。而且,由于驻防分散,战争期间清廷不得不频繁调动各省驻军驰援前线,甚至最远处有从四川松藩调藏族土兵至浙东参战。由于清朝没有近代化交通运输体系,所以兵马调动几乎全靠官兵两条腿,费时费力不说,而且缓不济急,完全是白费军饷。

由此可见,从部署到运输、制造再到部队机动,清朝的国防体制已完全不能应付即将到来的近代化战争,僵化、低能、臃肿的清军相较于便捷、高效、精悍的英军,自然要比对手付出更为高额的军费开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图_ 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左图为清朝的大型兵船,右图为英国的兵船

综上所述,鸦片战争中英双方的军费开支对比,其实正凸显了当时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制度上的巨大差距。然而,颟顸自大的清政府并没有认真总结、吸取这场与西方近代化军队第一次全面交锋的经验和教训,以至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不得不用更高昂的代价才换来迈入近代化的第一步。

作者:林森 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2]茅海建《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

[3]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4]彭泽益《十九世纪后半期的中国财政与经济》

[5]梁义群《鸦片战争与清朝财政》

*本文所引用数字均摘自《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