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声明:本专栏依据严谨史料写成,为杜月笙历史传记,非虚构类小说
当十五岁的杜月笙站在渡船一角,在滚滚浊浪中渡过黄浦江的时候,他的心头充满了对未来的迷茫,对当下的喜悦。浦东与浦西仅有一江之隔,但对高桥镇的乡下人来说,这一江之隔却是一世之隔,很多人一辈子从未从此岸到达彼岸,去过上海。
晚清末年的上海,仅是一座方圆十里的小城,四五尺高的城墙,残破沧桑,城外有一条护城壕,壕内是贫民区,壕外是租界。后来这条护城壕被填平,成了区分华界和租界的民国路。
但杜月笙讨生活的目的地十六铺,在当时已经相当繁盛。这得益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它是上海水陆交通的要冲,北上即是津沽,南下便是宁绍、港粤。中外轮船公司太古、怡和、招商、宁绍的码头在这里依次展开,码头附近人烟稠密,店铺应接不暇,一方小世界,处处都是热闹喧杂。
对于第一次出门”远行“的杜月笙而言,置身这样的世界,他既有心潮澎湃之感,也又卑微如蚁之惑。
前程在哪里?
似乎能看见,但却无法触摸。
捏着荐函上的地址,杜月笙几经闻讯,终于找到了鸿元盛水果行。
十六铺的水果行多是中盘批发,先从大盘水果行拿货,再转批给上海各地的小水果店、水果摊以及沿街叫卖的小贩。有时候,为了争取更高的利润,他们也会派人直接到码头,上轮船拿一手货,或者候在码头上,向各地前来采办的商贾直接推销。
见到人生的第一个营生地,杜月笙感到很惊讶,鸿元盛的店面不大,呈现出来的气象却很发达。
一方小门脸竟能如此,上海滩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带着这样的疑问,杜月笙步入鸿元盛水果行,虔诚地向老板递上了他的荐函。
没有意外,老板看过荐函,抬头扫了杜月笙两眼,便收下他做了一名学徒。
旧时各行各业的学徒都是没有薪水的,只供吃住,月底给一两块洗澡剃头钱,而干的活却是没有下线的,先伺候好老板、老板娘的屎尿,再说其他。
这种旧规矩看似少了些温存的人性,其实却深刻包含着现如今缺失的人生道理。
想做事,先学做人。
而学做人的第一步就是懂得弯腰去做卑微事,能受气,肯吃苦。
人生之初,天不在抬头处,只在低头时!就这样,十五岁的杜月笙开始了他人生最初的打拼,从给老板、老板娘倒夜壶、刷马桶开始。
因为尽心尽力地倒来刷去,任劳任怨地进进出出,不久之后,杜月笙赢得了老板,尤其是老板娘的好感。
这时候,杜月笙马上呈现出了他与生俱来的另一面,会八面玲珑地奉承人、伺候人。靠着这一手,他慢慢地脱离了夜壶、马桶,成了老板娘身边讨人欢喜的小厮。
到了这个地步,杜月笙其实已经悄然完成了江湖中人的两项功课,事功、人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