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近一段时间,主要是在我国华中水产养殖区域,随着养殖水温度的逐渐升高,作为养殖鱼类“越冬综合症”典型表观症状的“水霉病”开始大量出现。在不少的水产养殖区域,具有水霉病典型症状的养殖鱼类,已经出现了大量死亡,给水产养殖业者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控制水霉病对养殖鱼类的危害和避免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不少水产养殖业者采用多种号称能治疗水霉病的药物,大量而反复地往养殖水体中泼洒,企图对患水霉病的养殖鱼类进行药物治疗。结果无一例外地是,用药越多导致患病养殖鱼类的死亡量越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示患病鱼类体表寄生水霉的状况

这篇小文章我们明确地指出导致养殖鱼类水霉病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养殖鱼类体表出现创伤的原因,而能造成养殖鱼类体表创伤的原因主要是低温、饲料营养、寄生虫入侵和人为操作等,水产养殖业者要根据导致养殖鱼类体表创伤的原因,采取对因施策的预防水霉病的对策,千万要避免盲目地使用号称能治疗水霉病的药物。



初春时节养殖鱼类水霉病多发的

原因与预防措施

摘要:本文介绍了养殖鱼类水霉病与养殖水体的相关性,以及引起水霉病发生的原因,并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防控养殖鱼类水霉病时,要根据导致养殖鱼类体表创伤的原因,给予对因施治。对于已经出现典型水霉病症状的养殖鱼类,盲目地采用药物治疗都是不可取的。盲目地使用药物治疗养殖鱼类水霉病,只能导致患病养殖鱼类更多地死亡发生。

关键词:养殖鱼类;低温季节;水霉病;发病原因;预防措施

最近一段时间,在我国华中地区经过越冬的各种养殖鱼类,较多地发生水霉病而引起较大的死亡量。水产养殖业者为了避免因为水霉病造成的经济损失,有些养殖业者还使用了各种号称能治疗养殖鱼类水霉病的药物,结果大多是引起了更大数量的养殖鱼类死亡。

关于养殖鱼类水霉病的发生原因,以及如何预防水霉病的发生,我们已经做过了一些介绍。在这篇小文章中,我们继续回答一些水产养殖业者的问题,希望我们的建议对广大水产养殖业者正确地预防养殖鱼类的水霉病,能有所帮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患“越冬综合症”暴发性死亡的几种养殖鱼类(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养殖鱼类水霉病与水温的关系

能危害养殖鱼类的水霉病,在我国的流行范围很广,几乎在全国各地的水产养殖场均有发生与流行。水霉菌对于寄生的养殖鱼类的种类没有严格的选择性,所有的养殖鱼类,只要是其体表出现创伤的情况下,均有可能感染水霉菌并发生水霉病。

水霉菌对水体环境温度的适应范围也比较广,在8~32℃的范围内均能生长繁殖。不过,在水温在10~15℃的范围内,是最适宜水霉菌的生长与繁殖温度,当水体温度上升到25℃或者以上时,水霉菌的繁殖力会逐渐趋于减弱,其感染能力也会随之趋于下降。因此,在我国水产养殖区域的大多数地方,从每年的10月开始,至翌年的5月,是温水性养殖鱼类水霉病多发的季节。如属于冷水性鱼类的大西洋鲑(Salmo salar)和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几乎是全年都可以感染并发生水霉病的。

因此,危害温水性养殖鱼类的水霉病,主要发生在水温比较低的季节,也就是说水霉病在养殖水温较低的水环境下,更容易发生与蔓延。

 华中“过冬综合征”大暴发,水霉病是头号“劲敌”!陈昌福提醒:千万别盲目用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华中“过冬综合征”大暴发,水霉病是头号“劲敌”!陈昌福提醒:千万别盲目用药

塘头罹患水霉病的鱼。

水霉菌的致病机理与寄生形态

能寄生在养殖鱼类身体上的水霉菌大多是腐生性(laprophytic)的。因此,水霉病也称为继发性(secondary)疾病。也就是说,只有在养殖鱼类体表受伤,水霉菌的动孢子(zoospore)从养殖鱼类伤口处感染,寄生在受伤部位后而发展成为水霉病。

关于水霉菌为什么不能在无创伤的养殖鱼类体表和活着的受精鱼卵上寄生的问题,我国鱼病学奠基人倪达书(1907~1992)先生曾经指出,这是因为活细胞能分泌一种抗霉菌物质(anti-moldin sabstance),抑制了水霉菌动孢子寄生和萌发的缘故,倪达书先生还推测这种抗霉菌物质与养殖鱼类体表存在能分泌黏液的细胞有关。

水霉菌的菌丝可以分为外菌丝(hyphae)和内菌丝(mycelia)两种。外菌丝分枝比较少而且粗壮,生长在寄生的养殖动物体表,成为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棉絮状物体。因此,水霉病又被水产养殖业者俗称为“白毛病”。内菌丝比较纤细,柔软而且分枝众多,在受感染的养殖鱼类体内蔓延生长,类似与高等植物的树根状一样,籍以从养殖鱼类内吸收供水霉菌体生长的营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致养殖鱼类体表创伤的主要原因

从事水产养殖业的人们都知道,可以导致养殖鱼类体表创伤的原因是有很多的,而常见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3.1养殖水体温度过低和饲料中营养元素缺乏可导致养殖鱼类黏液脱落

黏液对于养殖鱼类而言,具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在抵御外来生物入侵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防御作用。根据美国科学家对养殖水体温度对斑点叉尾鮰(Ietalurus punetaus)健康状况影响的研究与观察结果,将供试鱼体从较高的水温中移放到温度较低的水体中,或者是将其放养在长期低于5.0℃的条件下,供试斑点叉尾鮰就会发生体表黏液脱落的症状。在水温过低的条件下,可导致养殖鱼类出现所谓的“冻伤”,可能就是因为低温导致养殖鱼类体表黏液脱落了的缘故。

根据日本鱼类营养学者的研究结果发现,在香鱼(Plecoglossus altivelis)的饲料中,如果长期缺乏维生素E时,香鱼就会发生体表黏液脱落的现象,并且会导致香鱼“灯笼病”的发生。我国有研究者发现,由于饲料中某些营养元素缺乏的原因,可以导致养殖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出现所谓“脱黏症”或者“白化症”的现象发生。

3.2由于寄生虫的寄生引起的养殖鱼类体表的创伤

能够危害养殖鱼类并导致其体表留下创伤的寄生虫种类很多。从分类学上位置较低的原生动物(protozoan)中属于纤毛虫(ciliophoran)、鞭毛虫(flagellate)、肉足虫(Flesh-footed worms)和孢子虫(sporozoan)的一些种类的寄生虫,到分类学上位置较原生动物高的甲壳类(crustaceans)生物中属于鳃尾类(gill tail)、等足类(isopods)和桡足类(copepod)中的一些寄生虫,都可以侵袭养殖鱼类而导致其体表的创伤。

3.3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养殖鱼类体表溃疡

能危害养殖鱼类的致病性微生物(包括各种致病性细菌、病毒和真菌)种类很多,虽然其大多数种类危害的靶器官(或者组织)都是养殖鱼类内部器官(或者组织)上。但是,譬如由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感染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引起的体表溃疡病(ulcer disease),由迟缓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感染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引起的肝肾坏死病(liver and kidney necrosis)等,病灶均导致患病鱼类体表出现了创伤。而这些体表损伤部位,也就成为了水霉菌孢子入侵养殖鱼类的门户。

3.4养殖技术操作不善导致养殖鱼类受伤

在养殖鱼类的饲养过程中,养殖业者免不了要对养殖鱼类实施拉网检查、分规格饲养、转塘及其运输等养殖操作,而在这些养殖操作的过程中,也就可能免不了对其中的部分养殖鱼类体表留下各种程度不同的创伤。给养殖鱼类体表造成的机械损伤,也是导致养殖鱼类感染水霉病的主要原因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防控养殖鱼类水霉病的几个误区

现在,在我国华中水产养殖地区的水温,正处于养殖鱼类水霉病的高发时段。 不少水产养殖业者为了治疗养殖鱼类水霉病,也可能是因为“病急乱投医”的心态使然,更容易听信一些旨在销售药物的“神医”们的忽悠,滥用一些所谓“水霉净”之类的治疗养殖鱼类水霉病的“特效药”,水产养殖业者大量使用药物治疗养殖鱼类水霉病的结果,当然是以雪上加霜的结局收场。

广大的水产养殖业者究竟应该如何面对养殖鱼类的水霉病呢?在对养殖鱼类水霉病进行药物治疗之前,请先了解以下的几个事实,以避免陷入防控养殖鱼类水霉病的误区。

4.1至今缺乏能有效治疗养殖鱼类水霉病的药物

在我国,获得农业农村部允许使用的所谓“国标渔药”虽然有百种以上,其中也有号称具有治疗养殖鱼类水霉病的“国标渔药”。但是,无数企图采用药物治疗养殖鱼类水霉病的实践结果,已经证明了采用药物治疗养殖鱼类水霉病是难以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的。迄今为止,缺乏能有效治疗养殖鱼类水霉病的药物,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2养殖鱼类水霉病是完全可以成功地预防的

对于养殖鱼类的水霉病,虽然还没有能有效治疗的药物。但是,因为关于养殖鱼类水霉病的发生原因,已经是非常清楚的问题。针对诱发养殖鱼类水霉病的致病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养殖鱼类的水霉病是完全可以有效预防的。下面将我们完成的预防养殖鱼类水霉病的试验方法与结果介绍如下,供广大的水产养殖业者参考。

首先,从养殖池塘中找到了几尾已经出现典型水霉病症状的患病养殖鱼类,用解剖刀刮下鱼体表附着的水霉菌丝,再用养殖池水将水霉菌丝进行适当稀释后,将其分别分放于几个盛有养殖池水的水族箱中,备做对养殖鱼类感染水霉病的饲养条件。

其次,将健康的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斑点叉尾鮰(Ictalurus punetaus)和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等几种养殖鱼类的体表人为致伤后,作为供试养殖鱼类,放养在盛有含水霉菌丝的饲养池水的水族箱中,连续饲养观察供试养殖鱼类体表水霉菌寄生和发展的状况。

其三,在向水族箱中投放人为致伤供试养殖鱼类之前的1.0h,在盛有含水霉菌丝的养殖池水的族箱中,分别投放一定浓度的硫醚沙星、二氧化氯或者鑫华生杀藻剂等药物,以杀灭水体中的水霉菌孢子,作为提前用药的第一试验组;在放养人为致伤供试养殖鱼类的同时,投入同样浓度的上述药物以杀灭水体中的水霉菌丝,作为与放养试验动物同时用药的第二试验组;在放养人为致伤供试养殖鱼类之后的2.0h,再投入同样浓度的上述药物,以杀灭水体中的水霉菌丝,作为先投放供试养殖鱼类后用药的第三试验组;在盛有没有用药的养殖池水的水族箱中,放养同样数量的人为致伤供试养殖鱼类,作为本试验不用药的空白对照组。

获得的试验结果是,提前用药的第一试验组的供试鱼类,基本上没有发生水霉病;与放养试验动物同时用药的第二试验组的供试鱼类,有大部分供试鱼均出现了水霉病的症状;先投放供试养殖鱼类后用药的第三试验组的供试鱼类,与未用药的空白对照组的供试鱼类一样,均出现了水霉病的典型症状。

上述试验方法与程序均很简单,广大的水产养殖业者均可以自行完成这类功效性试验。我们从上述的试验中,就不难明白人们过去采用药物治疗养殖鱼类水霉病,之所以难以获得治疗效果,主要是在用药时间上是有问题的。即使是同样的药物,如果用于对养殖鱼类水霉病的预防,就可能获得比较理想的药用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3针对导致养殖鱼类体表创伤原因制定预防水霉病措施

对养殖鱼类水霉病的防控方法的制定与实施,也需要根据导致养殖鱼类体表床伤的原因,采取对因施策。

4.3.1防止低温冻伤与注重饲料质量

有些温水性养殖鱼类对养殖水体温度是比较敏感的,在准备养殖鱼类越冬池塘时,要选择在背风向阳,池塘水深能保持在2.0m以上为宜,这样可以避免越冬期间的养殖鱼类被冻伤。

养殖鱼类属于变温脊椎动物,在进入水温较低的冬季后,其摄食量大多会大幅度地减少或者停止摄食。在漫长的越冬期间,养殖鱼类主要依靠在越冬前摄取的饲料,转化而成的储存在体内的能量物质维持其正常地生存。近几年来,越冬后初春时节之所以一些摄食性鱼类养殖鱼类发生所谓的“越冬综合症”,其原因就是养殖鱼类在进入越冬前摄取饲料质量有关。在我国,尚没有人注意到因为饲料治疗低劣,由于饲料中营养元素缺乏导致养殖鱼类体表损伤的问题,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内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3.2对引起养殖鱼类体表溃疡的病原精准防控

在水产养殖的环境中,能导致养殖鱼类出现体表溃疡的致病生物是很多且常在的。当养殖鱼类身体有了外伤,也是在养殖水体中常在的水霉菌孢子就会寄生到鱼体外伤部位,最后导致所谓养殖鱼类水霉病的发生。

对于因为致病生物导致养殖鱼类体表溃疡后,出现的养殖鱼类水霉病的防控,应该采取釜底抽薪的措施与方法。即找准引起养殖鱼类体表溃疡的致病生物,针对这类致病生物完成药物敏感性检测试验,筛选到适宜的药物病确定用药剂量,做到精准用药一举消灭这类致病生物,对于患水霉病的养殖鱼类恢复健康是有帮助的。

转载声明

本文版权属于农财宝典(ncbd0000),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作者:华中农业大学 陈昌福,武汉科研时代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周鑫军

编辑:郑燕云(微信号zhengyyun11,新闻爆料、转载授权请加微信






活动信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