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周六,加里-莱因克尔现身莱斯特市,在家乡球迷的欢呼声中看完了莱斯特城对阵切尔西的比赛。现年62岁的他一头白发,风度翩翩,似乎还是那个“莱斯特宠儿”。

他在这里出生,从小就是莱斯特城球迷,职业生涯也在这里起步,他是城市英雄,也是英格兰足球的标志人物。
只不过,他这一天其实不该回到家乡,他本该出现在BBC周末最重头足球栏目《今日赛事》的主播席上。
是的,这位职业生涯中从未吃牌的好好先生在成为BBC头牌主播后反而收到了第一张“黄牌”警告,被无限期停职,而停职处罚的导火索,是一条推特。
上周二,莱因克尔公开抗议英国内政部正在推动的移民法案,旨在杜绝难民乘船穿越英吉利海峡上岸。内政大臣苏拉-布雷弗曼在政治宣传视频中呼吁道:“该适可而止了。我们必须阻止这些船只。”
莱因克尔强烈谴责了这条视频,称“这是一项针对最弱势群体的极其残酷的政策,其措辞与30年代的德国并无太大不同”

虽然没有直接言明“纳粹”二字,但莱因克尔的发言再度激怒了英国当政的保守党,给社交媒体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
很快,BBC做出了对莱因克尔停职处理的决定,没想到却引发了更大的风波。
先是《今日赛事》的另一位退役球星解说伊恩-赖特公开支持了莱因克尔,并宣称自己将不再参与该节目的录制,直到莱因克尔复工。“那是他自己的平台,他想说什么都可以。”
等到周六一早,《足球聚焦》主持人阿历克斯-斯科特、《最终比分》主持人杰森-穆罕默德全都宣布罢工,连前英格兰国脚杰梅恩-迪福都说自己将取消周日《今日赛事》的录制。
BBC足球栏目基本就这样瘫痪了。
一条推特干黄一个部门
更尴尬的是,BBC还面临了来自球员和记者工会的抵制。英格兰职业足球运动员协会声明,所有参与周六比赛的球员都不会接受BBC的采访。而英国体育记者协会则力挺BBC员工的罢工,称“全力支持协会成员及行业同仁的言论自由”。
结果就是,原本长达一个小时的《今日赛事》被缩减到只有20分钟,内容只有当天六场比赛的三分钟集锦,不再有绘声绘色的评述,只有嘈杂的现场收音,堪称BBC创立该节目60多年来的头一遭。
******
莱因克尔虽是上上上个时代的足坛明星,但这些年来,他一直是英国的“国宝级”存在。48个国家队进球和1986年世界杯金靴奖的荣誉,集资拯救莱斯特城免于破产的义举,再加上退役后在电视舞台上的活跃,是莱因克尔在英国深入人心的重要原因。
年轻时的莱因克尔
事实上,现如今他已经是英国最具影响力的媒体人之一,还是BBC年收入最高的明星主播,去年年薪达到135万英镑。球员退役后转行做评论解说不是稀罕事,但能在BBC这种级别的媒体担纲为自己撰写台本的主播,并成为行业领军人物,是相当了不起的成就。
因此,从来标榜“中立”的BBC对莱因克尔的政治发言一直采取容忍态度。
若真要考究,很难说清莱因克尔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激进起来的。“More than an athlete”(不只是个运动员)的风潮刮遍全球,再加上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英国脱欧公投以及欧洲移民危机等等剧变所点燃的政坛战火当真烧了他的心。
莱因克尔曾打赌莱斯特城不会夺冠,如果夺冠就只穿内裤解说——然后说到做到
论出身,莱因克尔跟精英阶层沾不上边,他家三代都是摆摊的生意人,爷爷曾经在参军时踢球,还得到过俱乐部邀约,只不过当年踢球难养家,最后还是选择当个蔬果贩子。莱因克尔本人并未完成高中学业,最终成绩单上写的评语很幽默:“若想出人头地,最好少花点时间搞体育。”
在俱乐部踢出名气后,他开阔了视野,去巴萨效力三个赛季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西班牙语,也变成了所谓的“亲欧派”(Europhile)。当欧洲一体化开始逆转,他对英国保守党的鞭挞也愈发坚决。
2016年10月,莱因克尔在推特上驳斥英国脱欧事务大臣大卫-戴维斯的“暴论”——让进入英国的难民接受牙科检查以核实年龄——称,“有些人对待年轻移民的态度简直就是赤裸裸的种族主义和彻头彻尾的冷血。这个国家到底怎么了?”
一个月后,他又谴责英国独立党党魁、脱欧派领导人物奈杰尔-法拉奇是“种族主义者”,因为他羞辱了美国前总统奥巴马。
当然,莱因克尔也少不了跟另一位前总统特朗普的对抗。当特朗普宣称焚烧美国国旗应该入刑,他讽刺道:“真的好冷好冷,我该烧点旗了。”
很快,就有媒体称他为“英国左派的大喇叭”,《太阳报》则发文批评莱因克尔违反了BBC的中立原则,要求他退出《今日赛事》栏目组。
但BBC保他的意思很明确,在当年的声明中表示莱因克尔的工作性质属于“自由职业”,他在推特个人账号上的言论与公司立场无关。
等到2017年英国大选结束,工党也站在了硬脱欧的立场,莱因克尔这样描述自己的政治绝望:“是否有人跟我一样觉得自己在政治上无家可归?一切都变成了极右或极左,理智中间派还存不存在?”
这样的一次次表态其实已经在BBC内部引发不满,其实倒不一定是莱因克尔的政治立场激怒了谁,只是BBC对他的容忍的确有双标之嫌。
2018年,在莱因克尔参与集会,呼吁英国进行二次公投之时,BBC板球解说乔纳森-阿格纽就在社交网络上批评了他,称他作为BBC体育部门的“代言人”应该遵守公司的编辑准则。“无论你有什么样的政治观点,都不应该公之于众。换做是我,早就被解雇了。”
莱因克尔毫不客气地回应道:“乔纳森,我只为我自己的推特账号代言。我会继续发我想发的东西,别人不认同那是别人的事。非常感谢你的关切,我想,如果你认同我的意见,那这压根就不是什么问题。”
阿格纽非常生气,再次强调他与身为BBC制片人的妻子绝对不会被允许公开发表政治见解,但他也表示,不愿再与莱因克尔和他的粉丝有过多纠缠。
莱因克尔的一些想法其实相当朴素。他还记得上世纪80年代的足坛,种族主义是如何猖獗。黑人球员会被球迷扔香蕉,球馆里此起彼伏的全是侮辱词汇。他曾与队友约翰-巴恩斯在坐飞机时亲眼见到一名球迷喊道:“你不配穿英格兰的球衣。”
他说:“比起那时候,我们进步了那么多。我不想看(社会)就这样开倒车。”
“民众不愿忍受现状,对就业缺乏和下一代的担忧充满怨恨和愤怒,这我都能明白,因为我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长大的。但突然之间,我们把国家的所有弊病都归咎于难民和外国人。这是错误的。”
当然他也很清楚,足球如果能反映社会的日益宽容,那必然也能揭露收入不平等的显著加剧。他说,当今足坛顶级巨星一周的收入顶得上他一年,但他对C罗梅西的巅峰还是充满赞美。
“我们有幸见证他们两相辉映的时代,C罗进球无数,天赋惊人,是个特别出色的球星;而梅西则让人懂得了足球的快乐,看他的比赛就是一种享受。”但在政治上,他说,“我们却没有如此美好的选择。”
“这就是眼下最严峻的问题,我认为,这个国家已经不存在反对派了。”
******
然而,当莱因克尔的发声以及随之而来的争议越来越多,BBC也愈发头痛。特别是在俄乌冲突之后,莱因克尔显然又受到了刺激。
他在推特上转发了一篇讲时任英国外交大臣莉兹-特拉斯号召英超俱乐部抵制在俄罗斯举行欧冠决赛的旧文,并评论称:“但她所在政党会把捐款退给俄罗斯金主吗?”
他接连与BBC名嘴解说和高级记者公开争吵,导致BBC总干事蒂姆-戴维刚上任就得背锅,在议会前为他担保,称他会把BBC的中立原则当回事。
但在卡塔尔世界杯期间,莱因克尔不但拒绝报道抽签仪式,BBC自己也没有转播开幕式,以示对卡塔尔人权问题的抗议,引发巨大争论。
在开幕式当天,莱因克尔在BBC的开场白堪称火力全开:“即便还没有开球,这都已经是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一届世界杯。自从国际足联在2010年选择卡塔尔以来,从招标腐败指控到建设场馆的民工——许多为此丧生——的待遇,这个承办最大足球赛事的最小国家就陷入了一些重大争议。同性恋在这里是非法的。妇女权利和言论自由问题都引人注目。当然还有六年前将世界杯从夏季改为冬季举办的决定。”
他总结道:“在这样的背景下,还要举办世界杯,一届全世界都将观看并享受的赛事。国际足联的意思是,只聊足球就好了。是的,我们至少能在接下来的几分钟时间里只聊足球。”
而在解说厄瓜多尔对卡塔尔的揭幕战期间,莱因克尔还跟做客演播间的解说嘉宾阿兰-希勒进行了一番交锋,问及他对纽卡斯尔联队获得沙特投资的看法。
希勒当然不跳坑,只说:“作为球迷,我们没法决定世界杯在哪里举办,就像我们也不能选择俱乐部的投资人一样。”
希勒和莱因克尔
除了批判中东国家的种种问题,莱因克尔也在世界杯期间强调了他在俄乌冲突中的立场,称在2018年俄罗斯举办世界杯之时,BBC就应该对克里米亚危机以及俄罗斯的人权纪录进行更多报道。
毫无疑问,莱因克尔这些发言在英国国内都遭受了大量批评。其实作为足球明星,他大有坦途可走,因为就算脱欧分裂了英国,但足球仍然应该是不分阶级、种族或出身背景的通用语言。
然而莱因克尔打破了这个幻想,哪怕他可能为之付出更大的代价。
此次他被停职,可以说是量变累积的必然结果。他一次次试探底线,终于碰到了两派不可调和之处。保守派无法忍受纳粹德国的隐喻,而自由派不能接受普世价值观被侵犯,灰色地带被磨得越来越薄,终于到了非黑即白的地步。
在BBC宣布处罚决定之后,除了内部罢工抗议,公司董事会主席理查德-夏普也面临下课呼声
夏普早就是左派的众矢之的。现年64岁的他曾供职高盛银行,并是英国现任财相苏纳克的前任上司。而且,夏普还曾是前首相约翰逊担任伦敦市长期间的经济顾问。今年1月,《星期日泰晤士报》爆料称,在被约翰逊任命为BBC主席之前,夏普曾帮他获得80万英镑的贷款,他也因此面临调查。
对莱因克尔的处罚,则让BBC的危机雪上加霜,房间里的大象变得不容忽视,那就是:它真的是一家中立媒体吗?
夏普是声名在外的保守党金主,莱因克尔事件无疑给反对党攻击现政府提供了弹药。工党再掀反对声浪,宣称夏普严重损害了BBC的中立性和独立于政府的地位,向保守党屈服,“彻底暴露了立场”。
甚至连苏格兰首席部长都加入战局,发推称,“即便我非常愿意支持BBC,但让莱因克尔停播实在说不过去。面对政治压力,(BBC)损害了言论自由,而且,它似乎总向右翼屈服。”
近一个世纪以来,能坐上BBC主席位置的人不仅非富即贵,亲近王室,更需要坚守英国(当然还包括以英国为首的现代西方)的主流价值观。
英剧《王冠》就已经明示BBC的所谓中立到底包含了多少微妙和双标——上世纪90年代,当戴安娜与王室矛盾愈演愈烈,她在BBC《广角镜》栏目中大曝夫家丑事,讲出了“我们的婚姻有三个人”的名言。因为这场专访,时任BBC主席贺希爵士(二战负伤残疾,妻子是伊丽莎白女王的侍寝女官兼闺蜜)以为自己愧对温莎王室,向总干事约翰-伯特大发雷霆。
戴安娜王妃接受采访
而就在前不久女王去世,BBC非洲频道发的纪念视频也成了推特热搜的翻车事件,对殖民主义的美化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毫不掩饰地搞对内一套对外一套,又谈何中立呢?
有人说莱因克尔近年来的发言完全是一副“自由派精英”的嘴脸,是对工人阶级的背叛(他的家乡在公投中支持脱欧,他的父亲同样投了支持票),是对群众的脱离。但若是以为这些高高在上的BBC主席会是群众的“自己人”,那未免更加可笑。
******
但莱因克尔看似占领了绝对道德高地的政治正确言论并非没有问题。考虑到英国在二战中的角色,将一位内阁重臣和第三帝国划等号,等于是给BBC象征与弘扬的一切来了一记响亮耳光。
“如果自由有所意味,那便是让人们听到他们不想听的声音。”这句乔治-奥威尔的名言被刻在了BBC总部的外墙之上。但如今看来,这只是一厢情愿的理想。
在社交媒体时代,曾经的标准都不做数了。
社交网络上每一场关于“人权”的政治与道德纠纷,都会引发政治光谱两极泾渭分明的愤怒与狂欢。到最后,那些“被欺凌与被侮辱的”群体早就不再是关注重点。因此有人哀叹,在这样的文化战争里,没有任何人能成为赢家。
莱因克尔何时能重回BBC主播台还是个未知数,对此,或许还是足球圈著名“大明白”尤尔根-克洛普看得最透,他说,单论莱茵克尔保护移民的姿态,谁又能挑他的不是。
克洛普
“但这就是我们现在的世界。每个人都只想着什么是正确的姿态,如何对着所有人说正确的话。谁敢不这么做,必然闹出一番腥风血雨。我们年轻的时候可不是这样。”
“如果我没理解错,他讲的是人权问题,那应该可以放心说。只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非要在推特这种地方搞键政。我真没搞懂为什么要用社交媒体放大一切,大概只是我老了罢。”
PS:莱因克尔日前已经与BBC和解,只是目前尚不清楚到底是谁做出了让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