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到过广西的人,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山清水秀生态美的广西,一个外来的树种竟然能如此广泛地融入这片土地,甚至还能够影响到每个人的生活。

它,就是桉树!

从澳洲大陆漂洋过海在广西落地生根,超过100多年的风风雨雨,如今的种植面积高达4550万亩,桉树在广西无处不在,甚至还被官方认定为引种最为成功的外来树种。而在民间却存在着不一样的说法,指责桉树是“抽水机”、“吸肥机”、“有毒树”,甚至有人说是“断子绝孙树”等等。

那么,桉树到底是“被高估了”,还是“被低估了”呢?

2011年以来,广西林科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南宁师范大学、中国林科院速生树木研究所、广西国有七坡林场、广西国有黄冕林场等单位,开展了桉树人工林监测与评价工作。

项目历经10年时间,广西林科院桉树研究团队近日发布了桉树监测报告。由于报告内容涉及的专业术语较多,且专业性较强,本文试图以大白话的方式,进行独家的全方位解读,以飨读者。

关于固碳增汇

监测报告说,2018-2020年,连续3年观测广西柳州市鹿寨县域桉树人工林与大气之间二氧化碳通量表明,桉树人工林白天为碳汇,夜间为碳源,夏季和秋季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最强,冬季和春季减弱,该区域桉树人工林的日均净固定二氧化碳为11克/平方米(每年每公顷固碳量10.9 吨)。基于2014-2018年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广西桉树人工林面积256万公顷,其中幼龄林的面积最大,占45.23%;总蓄积量1.09亿立方米,中龄林的蓄积量最大,占50.48%;总固碳量为3260万吨,平均固碳效率为每年每公顷12.7吨。

解读:我国主要造林树种的碳汇能力年均2吨/公顷,而桉树人工林的碳汇能力每年可吸收固定碳4吨/公顷,广西桉树主产区最优桉树人工林每年固碳高达16吨/公顷,挖掘桉树人工林碳汇能力及潜力,对减排二氧化碳,实现国家3060双碳战略有重要作用。

关于水分消耗

监测报告说,中龄桉树单株在春、夏、秋、冬四季典型晴天的日均蒸腾水分消耗分别为1.58毫米、1.61毫米、1.23毫米和0.84毫米;中龄桉树林分日均蒸散水分消耗为3.5毫米、季节平均蒸散水分消耗289毫米(其中夏季为445毫米、冬季为117毫米)、全年蒸散水分消耗占降水量的82%。而在叶面积指数为1.82条件下,水量平衡为:降水输入再次分配的林冠截留占22%、穿透水占77%、树干茎流占1%;水分输出组分为林冠截留蒸发占22%、林冠蒸腾占27%、林下蒸散占46%、入渗和径流占5%。

解读:桉树这样的数据表现,完全在意料之中,与其它树种并没有什么区别。

只是,桉树叶片多为对生或互生,且层层叠叠,截留降水的能力更高,因此能够渗入土地里的水分少,能够形成径流的水就更少了,大多数的水分还是通过林冠蒸腾、林下蒸散,最终还给大气层。

关于根系吸水

监测报告说,一代植苗桉树根系吸水主要源于土层0-60厘米,该土层水分贡献率82%,其中土层0-10厘米的水分贡献率最大占37%。二代桉树根系吸水也主要源于土层0-60厘米,该层水分贡献率87%,且根系对该土层水分的吸收较均匀。三代桉树根系吸水主要源于土层0-80厘米,该土层水分贡献率84%,根系对该土层水分的吸收较均匀。

解读:坊间传言“桉树是抽水机”,抽干地下水,事实并非如此,想必大家都明白了吧。

桉树的根系扎入土壤并不深,其吸收的水分水主要源于土层深度80厘米以内的土壤水。南方的地下水在20米以上,即使遇到特别干旱天气,桉树根系也根本不可能吸收地下水,更不可能造成地下水位下降。

关于水质变化

监测报告说,桉树人工林地表水未出现“黑水”现象,其酸碱值为5.8左右。桉树纯林和灰木莲纯林的化学需氧量变化相似,二者的平均值均为55毫克/升;伐桉迹地丢荒的化学需氧量最小,平均值仅35毫克/升;混交林的化学需氧量比桉树纯林略高,总体平均值小于130毫克/升。桉树人工林林区地表水的酸碱值、化学需氧量和五日生化需氧量均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解读:虽然监测的桉树林地未见“黑水”,但我们走进桉树林区,经常会看到道路水坑的水是黑色的,那么究竟什么原因导致的呢?其致黑物质主要为桉树茎叶残体浸出液富含黑色溶解性有机碳、单宁酸等,且由于水坑的水不流动,死水变黑。事实上,这种现象并不单单出现在桉树林区,在其它树种和杂灌林中均有出现。

化学需氧量,是以化学方法测量水样中需要被氧化的还原性物质的量,其数值越高意味着水中含有大量还原性物质,有机物污染就越严重,这些有机物污染的来源可能是农药、有机肥料等。

关于土壤肥力

监测报告说,通过对5年、7年、9年三个年龄段尾巨桉人工林凋落物产量及其养分含量连续12次的月度监测,发现叶片是凋落物主要成分,占47-54%,而归还的养分以氮元素为主,归还量55-58千克/公顷;其次为钾元素16-20千克/公顷,最少为磷元素仅2-4千克/公顷。同时,还发现桉树纯林、桉树采伐迹地丢荒、桉树+灰木莲株间混交林、灰木莲纯林四种培育模式的土壤化学性质差异显著。与桉树采伐迹地丢荒相比,桉树纯林的土壤有机质及各养分元素含量显著下降,但桉树纯林改培为灰木莲纯林及桉树+灰木莲株间混交林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得到改善,同时混交林的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有效钙、有效锌、有效硼含量显著升高,但是均显著低于桉树采伐迹地丢荒和灰木莲纯林。

解读:桉树速生快长,那必定要消耗更多的养分。虽然以落叶枯枝的方式归还少量养分,但其绝对消耗量必定超过其他树种。通过对比,桉树采伐迹地丢荒和灰木莲纯林的肥力积累显著,当把桉树纯林改造成桉树+灰木莲株间混交林,肥力积累改善明显。

显然,当同时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时候,营造桉树+米老排(灰木莲或其它珍贵树种)混交林,或者把桉树纯林改造成混交林,应该是比较好的做法。

关于林下植物

监测报告说,通过调查1-3年、4-6年和7-9年三个龄组桉树人工林林下60个植物样方,共记录植物2482株,隶属58科101属142种。林下灌木的多样性随林龄增长而增加,7-9年生时最大且分布较均匀;草本植物的多样性随林龄增长而降低,7-9年生时最小,4-6年生时分布较均匀。广西林下植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其中海拔和土壤全钾是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子,郁闭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分布。

解读:“所到之处,寸草不生”,桉树真的没有那么妖孽。由于斩草除灌等人为干预,桉树林下的植物虽然不如天然林那么丰富,但不会“不长草”。如果真的有,一是人工抚育强度过大,人工除草及时并施用除草剂,高度集约经营,导致没有杂草;二是桉树种植密度过大,郁闭度过高,林下没有了杂草生长所需要的阳光,造成植被稀少

因此,所谓的桉树底下不长草,还是种植方式和经营方式所致。

关于土壤动物

监测报告说,在4年生和8年生两个林龄段的巨桉人工林中共捕获土壤动物21711只,隶属于2门10纲26目152科。其中,大型土壤动物5210头,隶属于2门9纲18目73科,优势类群为康叭科和蚁科;中小型土壤动物16501头,隶属于1门7纲16目109科,主要优势类群为派盾螨科、等节姚科、蚁科和大翼甲螨科。巨桉人工林延长主伐年龄并降低林分密度,可显著改善土壤动物生境、提高土壤动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解读:报告只是监测了土壤动物,并没有监测林中的飞禽走兽,应为遗憾。事实上,很多人发现在桉树纯林里的飞禽走兽明显比其它树林少。

究其原因,皆因桉树油和桉树果所致辞。

我们知道,桉树含有桉树油,其主要成分是桉树脑,具有挥发性,这种类似于樟脑和冰片的气味,并没有毒性,有抗菌杀毒、缓解炎症、镇静安神之效,而且还有驱虫的功效,再加上飞禽走兽并不喜食桉树的果实,而不再逗留。

关于研究结论

监测项目,围绕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通过长期定位观测多种经营措施下的固碳增汇、水文水质、土壤理化性质、植物多样性等特征,揭示不同经营措施对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以及经营过程中的主要生态功能变化特征,最后得出了5个研究结论:

桉树人工林碳汇能力强于其他主要造林树种;

桉树生长未吸收消耗大量水分;

桉树纯林改培混交林可显著提升林地土壤地力;

桉树人工林林下生物多样性随林龄增长呈增加趋势;

桉树人工林林下土壤动物多样性随林龄增加而增加。

漂洋过海而来的桉树,已经在广西落地生根100多年,早已经融入了这片土地。如今的种植面积高达4550万亩,其相当于传统当家树种松树、杉木二者总面积的80%,妥妥的广西第一大树种。如果按广西常住人口5037万来算的话,相当于广西每个人就有桉树0.9亩,难怪它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广西人的心。

凭借着桉树,广西森林覆盖率达到62.55%,仅次于福建、江西,居全国第三;凭借着桉树,广西年产木材4000万立方米,占全国总产量的近4成;凭借着桉树,广西人造板年产量也超过6000万立方米,占全国总产量的2成,也是全国第一……

无论广西桉树“被高估了”,还是“被低估了”,桉树作为广西主要人工林树种的现状,短时期内不会改变,桉树产业是广西林业支柱产业的事实,也不会改变。

至于广西的桉树监测项目,相信未来还会继续下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不仅要绿水青山,还要金山银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