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母亲在电话里面说,老家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过完年就去江浙找工作了,但是到现在都还没有找到。

这一消息让我很惊讶,记忆中不是这样子的。以往,春节过后,他们通常是去上一年度雇用他们的那家工厂,即使想换,也是比较容易就能找到的。

后来,在抖音上不断刷到此类消息,让我意识到这还不是孤立的现象,看来农民工今年找工作也同样很难,而不仅仅是大学生。

其中,一个网友在抖音发了一段视频,让我久久陷入沉思。视频显示,深圳的街头,许多至今还没有找到工作的农民工,夜间在关门的店铺前裹床被子席地而睡,风餐露宿,让人心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找到工作的农民工在街边席地而睡

一家连锁劳务中介公司的工作人员说,疫情政策调整后,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涌入苏州,现在完全不缺人了。但其所在门店的 20 多名中介人员有一半却开始放长假,“现在不缺人,缺工作”,因为在昆山合作的工厂仅剩两家还在招工。为缩减成本,这家劳务中介公司只能让一半员工“下岗”。

看来,三年疫情,很多工厂没能撑过去。外资也在国内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及日益增高的营运成本的困扰之下,纷纷撤离。

大家想着,今年疫情结束,经济可能会快速好转过来。然而,现实情况是,很多外资,在中国疫情基本平复,而且还推出很多利好措施的情况下,选择观望的居多,真正落地生根的很少。

就拿放开后不久各地政府部门组团去国外抢订单的事来说说。为什么去国外抢,这显而易见,国内没单了,老外也不会主动过来谈投资了。尽管,官方报告的抢单数据很亮眼,然而,据知情人士说,很多只是出去旅游了一圈,根本没抢到多少订单,原因无非就是资本经历三年疫情,呈现出重返欧洲、投资东南亚的态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个参与出国抢订单的外贸企业女老板的观点

甚至,直到现在,外资没引进来多少,相反却还在往外迁。去年十月份因为疫情管控不力导致员工大逃离并进而被骂得狗血淋头的富士康公司,其在深圳的一家工厂,最近正在筹备往印度迁移的事宜。有很多网友拍摄的视频显示,此工厂近来有大量印度人前来洽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圳富士康疑似在往印度迁移

事实上,资本往东南亚、南亚等地迁移已经是大势所趋。曾经长珠三角的火热,如今正在这些地区快速复刻。

据中印越电子(手机)企业协会统计,印度与越南分别有约 200 家和 150 家电子企业的工厂,其中绝大多数来自海峡两岸及香港。这些还只是叫得出名字的供应链企业,更多配套的小微企业也在当地生根落地。

越南为例,越南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以及出口欧美更优惠的关税政策,对消费电子的生产制造环节构成吸引力。早在前些年,三星就已经开始逐步关闭了在中国的制造基地,转而加大在越南的投资。越南现在已经是三星最大的消费电子生产基地之一,这带动了部分国内企业向越南转移产能。

其实,不单单是电子制造业,服饰制造业也同样在转移。

一网友在今日头条上发了大量图片:今天去美国商场 Burlington、Mashalls 和 Costco 三家店买了大堆衣服,细看了下产地,12 件衣服中:印度造 2 件;越南造 2 件;孟加拉国造 2 件;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马达加斯加、柬埔寨、埃塞俄比亚造各 1 件……竟然没有中国制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美国商场里的衣服,鲜有中国制造

产业转移的背后,就是国内无处安放的大量剩余劳动力,所以才有了开头提到的那一幕:离家的农民,在沿海也找不到养家糊口的流水线工作,在舍不得住宿费的情况下,只能留宿街头,第二天再去争抢那不多的工作机会。

劳动力大量剩余的必然结果就是工资大幅下降。据一中介人士称,前些年一个月七八千元的工作,现在只能给到四五千。所以他建议大家先别往外跑,在家能有事干就先别出去。

写到这里,开始感受到任正非不久前提到的那股“寒气”。

好在,最近国家层面一直在不断地强调要鼓励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希望这类政策及呼吁能够真正落到实处,营造出一个公平的社会氛围,激发社会创造力,并进而促成社会向着一个开放、多元、包容的形态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