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篇笔者重点讲一讲花木与节日民俗。有些资料是“荡”来的,并非笔者首创。这一点要提前给亲们说清楚,免得有剽窃之指责。

中国人的生活可以说离不开花木,中国人爱花、惜花、养花,所以一年四季很多节日均用花草来点缀、美化,以活跃节日气氛,甚至有的节日就是专为花而设。

古人认为“万物有灵”,花木亦为神灵,为渡劫难,多借用花木来帮助,并与祭祀天地,宗教的儒、道、释,民间的孝道仁信、求吉避邪等结合起来,形成了风俗。如元旦日挂桃符;五月端午插艾、菖蒲等;九月九日登高,饮茱萸酒、菊花酒等。这些都是借花木来驱鬼避邪、消灾除祸、求祥纳吉。随着时代变化、社会进步,人们对古代借花木来避邪求吉的功能渐渐淡忘,花木已成为人们节日装饰、娱乐和美化生活,友谊交往的必需品。

在中华民族千百年的风俗中,积淀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滋养。花木文化正抒发了中华民族对幸福和谐、对真善美的追求和懂憬。下面把我国民俗文化中有关花木的内容按节日时序整理如下,以供参考。资料参照、摘录了一些权威书籍,由于涉及书籍较多,并佐以个人的“发挥”,就不一一列举。待后面有机会时再进一步公布。

元旦。人们陈设各种花卉,如水仙、瑞香、茶花等,用来装扮新春喜庆气氛。饮菊花酒、梅花酒、椒花酒、木叶酒、桃花枝汤,以延年益寿。“梅花酒元日服之,却老。”佩人参、木香囊,将桃木板挂门上,谓之“仙木”以避邪。(见《荆楚岁时记》、《四民月令》、《清异录》)七日,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花胜相赠。用绒绢、金箔制花形饰品,簪于发髻或饰于屏风上,以求繁华荣盛。(见《荆楚岁时记》)立春日。将春饼生菜装入盘中,称“春盘”。泥塑,或扎制春牛,用饰满花叶的春鞭打牛,称“打春牛”、“鞭春”。“打春牛”,说明春耕开始,以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见《武林旧事》、《四时宝镜》)很多地方剪各种带花的“春帖”,贴于门头或房内,以求春福。

元宵节。扎制或挂各种花灯,如栀子花灯、莲花灯、西瓜灯等,并在灯上绘各种花卉。唐代仕女乘车在花苑或郊外设宴为“探春宴”。放各种花名的烟花,如干丈菊,梨花香、水浇莲等。此时,妇女修饰打扮,头上饰玉梅、雪柳、菩提叶等,穿粉色衣裙赏月观花灯。

二月一日,中和节。用青色袋子装五谷、瓜果互赠,祝贺五谷丰收,多子多福。发上饰青叶,喻青春永驻。二日,挑菜节、龙抬头节。“二月二日,曲江采菜,士民游观极盛。”(见《秦中岁时记》)。十二日,百花生日,花朝节。“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花神生日,各花卉俱赏红。”清诗人蔡云有诗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亦有以十五日为花朝节。十五日,花朝节。人们争相于园中观花,到花神庙拜花神、赏花、插花。少年男女则用红绿绒帛,或用彩纸剪燕子、蝴蝶、鸟鹊等挂于花枝上,称为“赏红”。以示欢迎春天到来,也表示男子康健、女儿美艳。南朝梁元帝萧绎诗云:“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吃百花糕。唐时一年花朝节,女皇武则天游花园,突发奇想,令宫女采下各种花朵,和米捣碎,蒸成糕,名“百花糕”。每年花朝节她都用这种糕赏赐群臣,后流入民间,成为一种习俗。

三月三日(或上巳日),少女节。唐人有“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一天也是荠菜花生日。头戴荠花。有谚云:“三春戴荞花,桃李羞繁华。”妇女还用荠花蘸油,祝祷之后撒于水上,如果呈花卉或龙凤形状,表明吉祥,谓之“油花卜”。三月三日,采桃花酒浸服之,除百病,好颜色。

清明节。扫基、踏青。杨柳枝插于门头上。农家以插柳晴雨占一年雨水多少:妇女结柳球戴于鬓边,示红颜不老。清明下雨谓之“杏花雨”。江南等地,有在秧田插柳、插桃枝等凤俗,以驱邪,析丰收。之前一天是寒食节,插柳满檐,加枣固于柳上。

谷雨。赏牡丹。民谚云:“谷雨三朝看牡丹。”暮春,临安(今杭州)花市。“是月春光将暮,百花尽开,如牡丹、芍药、棣業、木香、萘藤、蔷薇…卖花者以马头竹篮盛之,歌叫于市,买者纷然。”

樱花开时,亲人、朋友相别,折樱花相赠,以表春心。唐诗人元稹《折花枝送行》诗云:“樱桃花下送君时,一寸春心逐折枝。”互洒,以示祝福。男女青年互赠春花,以示爱情忠贞,相悦相爱。

四月八日,浴佛节。佛家以都梁香为青色水,郁金香为赤色水,丘隆香为白色水,附子香为黄色水,安息香为黑色水,以灌佛顶。

四月十四日,菖蒲诞日。苏州这天全城佛腾,大街小巷,搭棚设台,繁花争荣,下姿百态,带香飘荡,万民空巷,倾巢而出,比肩继踵,婷闹喧哗,真乃良辰美景,赏心乐事。

立夏日。有设果菜、花卉尝新的风俗。广西民间有吃五色饭风俗,以枫叶及各种花染色,佛寺有用覆香等香草煎成香汤浴佛,庆贺佛的生日。

端午节。蓄兰,因沐浴,称“兰汤浴”。饮菖蒲酒、艾酒,采艾、菖蒲悬门户。刻艾、菖蒲为小人或葫芦形佩戴。簪艾叶、榴花,号为“端午景”。以菰叶裹黏米、粟、枣,做成粽子,又称角黍。龙舟竞渡,纪念屈原。将花名互对,或以草互碰,以决胜负,称“斗草”。《诗经·周南·未营》即为商、周时“童儿斗草嬉戏之歌谣”。芣营,即车前草。“五月五日,四民并蹋百草,又有斗草之戏。”

五月二十日,棉花生日。亦有以一月二十日为棉花生日。

芒种至夏至。雨水霖露为“黄梅雨”,农家始插秧,谓之“发黄梅”。风为“落梅风”,江淮以为信风。

六月二十四日,荷花生日。人们乘舫赏莲、采莲、插莲。采莲、插莲有以减暑气之风俗。杨万里《瓶中红白莲》诗云:“红白莲花供玉瓶,红莲韵绝白莲清。空斋不是无秋暑,暑被香销断不生。”夫妻还互赠莲子,以示多子多福。饮荷花酒。“六月…捣莲花,制碧芳酒。”

七夕节。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陈瓜果于庭中乞巧。有蜘蛛织网于瓜果上,则为吉利,说明女儿手巧心灵。青年男女以花为饰,以示追求爱情、美丽和智慧;成年人以花为饰,则表示追求丰收、生育。以两朵莲花做成双头莲于木板上叫“做谷板”。花果有百谷、红豆、莲子、花生、红枣、白果、发菜、冬菇等,象征爱情、美丽、智慧、生育。

中秋节。赏桂花,以桂花为饰。设瓜果、月饼、兔儿爷祭月,象征家庭和睦团圆。采桂花制桂花酒、糕点等。此日亦为牡丹生日,据说此日移栽牡丹兴旺,又称“移花日”。

重阳节。登高,佩茱萸,饮菊花茱萸酒。文人雅士喜在头上簪花。因为古代男子亦挽发髻,可簪花。唐代文人在这天登高头上即插花,用以解思乡、思亲之愁,借以抒发情怀。民间有男女簪菊花、茱萸用来避邪的风俗。唐诗人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云:“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需插满头归。”

立冬日。以各色香草,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谓之“扫疥”。(见《西湖游览志余·熙朝乐事》、《燕京岁时记》)

冬至日。以雪为花,雪中赏竹,也有赏梅花的。民间有在纸上画一枝梅花图,上有八十一个花瓣,从冬至日起,每日染色一瓣,瓣染完为九九出,则已至春深,谓之“九九消寒图”。(见《帝京景物略》)

腊八节。腊八到了就是年,民间非常重视。常以枣、莲子、红豆、花生米、核桃仁等果仁煮粥,谓之腊八粥。夜里令人持椒卧井旁,不与人说话,把椒再纳入井中,可除瘟病。(见《风土记》、《养生要论》)

祭灶。一般是腊月二十三或者腊月二十四。是日,门头、房檐插柏、冬青枝。以糖、黍糕、枣、果、胡桃、炒豆、情草奉灶君赵公元帅。“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有《竹枝词》云:“柏子冬青插遍檐,灶神酒果送朝天。”

除夕。民间有挂桃符习俗。也有用橘子等果品置于枕畔,谓之“压岁果”。类似于“压岁钱”,均为讨吉利、求福报等意。有的地方还用松柏枝插于瓶中,上缀铜钱、元宝,谓之“摇钱树”。用饭盆盛糯米饭,上放莲子、红枣、花生,称“聚宝盆”。饭上插花为“春饭”。果盒内放满精果,喻样样齐全,生活甜美,寓意来年一本万利,生意发财。(江苏花木文化研究根华供稿,东部战区创作室吴国平和中国刑警学院董杰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