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尔认为,“诗意栖居”才是此在的本真存在。此在的非本真存在状态,是一种失去自我、没有精神、人云亦云的“沉沦”。在海德格尔那里,此在是不由自主地被抛到世界中来“去存在”,是与世界浑然一体的“在世”状态并在这种“在世”中与其他的一切在者发生关系:与各种外物交往,这是一种“混世”的状态;与其他“此在”进行打交道,这是一种“共在”的状态。

这两种状态,海德格尔认为都是此在无可选择的、不可避免的“被抛”入世后的状况,此在的存在就就必须要“混世”和“与人共在”。

不过,人在“混世”中,就必须要经常与物发生关系,把它们当作上手的工具来操作使用,来实现自己生活的目的。但是,在这个工程中,此在会不自觉地把自己降格到与物相同的水平,并把自身陷入物的限制中,人把自己当成与物一样的在者而忘记自身,这样,人往往就不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被抛”于世的状态,就不是作为自身而存在,就是一种非本真的存在方式。

同样,在“与人共在”中,此在要生存着,就在一定的自然与社会的环境之中,就要受到常人统治与接受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社会伦理、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的约束和影响,并遵从公众奉行的价值标准、法则意识等按照大众的游戏规则进行行事,于是乎,此在就消失在公众的意见之中,从自身而脱落成无个性的“常人”(淹没于常人之中),这种状态是“众人怎样享乐,我们就怎样享乐;众人对文学艺术怎样阅读判断,我们就怎样阅读判断;竟至众人怎样从‘大众’抽身,我们就怎样抽身……就是这个常人指定着日常生活的存在方式”。

这种“常人”的人云亦云,必然背离本真的自我,不能够保持个性而只能陷于“沉沦”,这是“共在”中的非本真状态。

那么,怎样才能回到本真的生存状态呢?

海德格尔认为,本真的存在并非不可能,人生来虽不可逃避地要处于在非本真存在中,但是这并不是就意味着此在就没有可能成为一种本真的存在,过一种本真的生活。因为此在的本质具有超越性,在有限的时间性生命中,人是能不断超越自身的,不仅能够超越有限性的束缚,而且具有“良知”,并通过“良知”领会自身的存在状态。“良知”能把人从沉沦中唤醒,使得人能发展各种可能性,不断更新、超越、丰富自己,并成其所是。

此在的可能性因为良知的呼唤觉醒而敞开,由此,“认真考虑他的存在究竟包含一些怎样的可能性,从而积极地筹划未来,筹划自己在有生之年实现自身所特有的那些可能性,使自己成为一个自己所能是的独特的人”。

此在本真的存在状态海德格尔认为应该是“诗意的栖居”。“人的诗意栖居发生为对四重整体的保护,而对四重整体的保护性栖居也就是人的本真存在的真正绽开。”“诗意的栖居”能使物、人、天、地都成为自身的存在,意味着人与万物共在,人回归到自身的本真状态;“诗意的栖居”才能“保存”此在的基本价值取向,让物具有物性,让天空成为天空,让大地成为大地,人在这个过程中彰显着人性,使其成为他自己,这就是诗意的显现。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