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之后,英法两国再次同时迎来了罢工高潮。

不同的是,英国罢工群体主要是公共服务部门,包括教师、火车司机、公务员之类的;法国则是全行业大罢工,从公营到私营部门,无一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相对于私营部门,公共部门的涨薪幅度普遍较低,主打的就是一个稳定,比如退休了之后能拿到一份体面的养老金。可如果“铁饭碗”不能让人填饱肚子,再稳定又有什么意义呢?

这就是英国“体制人”当前面临的困境,通胀率和能源价格居高不下,光靠那点死工资完全不够养家糊口,只能下班了再打一份工,要么全家每天少吃一顿饭。说起来是别人眼中的体面工作,其中的狼狈只有自己清楚。

于是,罢工的人把他们的不满发泄出来,就变成了英国社会的不体面。伦敦地铁全线停摆,通勤的人只能坐公交车或出租车上下班,造成路面交通拥堵,几乎处于停转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国人起码有备选,全行业大罢工的法国人就没这么幸运了。马克龙强制推行激进的养老金改革,让国民多搬两年砖,激怒了所有人。这场从一月下旬就开始的罢工行动,到现在不仅没有半点缓和,反而愈演愈烈。

首都巴黎也因为缺乏清洁工,从浪漫之都变成垃圾场。截至目前,市里边的垃圾已经万吨有余,用一句话形容就是“老鼠与垃圾齐飞,罢工者共流浪汉一色”。在这场捍卫退休自由的战斗面前,体面什么的,都不重要了。

除了罢工原因,英吉利海峡两岸的罢工规定也各不相同。在英国,罢工必须由工会发起,工人自己罢工那叫闹事,是不受法律保护的,大概率会被炒鱿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会也不能随心所欲地发起罢工,首先要进行内部投票,正式获批后才能制定计划,而且还要提前一周通知公司雇主和公安机关,告诉他们过几天要罢工了,提前安排好值班人员。如果不提前报备就直接罢工,雇主有权在罢工期间开除他们。

法国关于罢工的规定就要灵活很多,值得一提的是,在法国,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的罢工流程有很大区别。

私营企业的任何员工都可以发起罢工,但至少需要两个人。在两种极端情况下,员工也可以单独发起罢工,要么全公司只有你一个人,要么就是像现在这种全法总工会发起的罢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和英国不同,法国私营部门的员工发起罢工,不需要提前通知雇主,一言不合就撂挑子不干是常有的事。由于大多数罢工是临时起意,也就不存在具体计划,主要看劳资双方怎么沟通。碰上那种比较爽快的高层,可能十几分钟就谈拢了,罢工也就自然而然地结束了。

法国的公共部门则和英国一样,罢工前要进行报备,包括罢工时间、罢工地点、罢工原因等各项明细都要说清楚,通知时间是罢工前五天。这五天也是给双方预留的冷静期,如果能在这期间谈妥,就取消罢工,反之就按计划进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不管是警察还是路人,对罢工都见怪不怪的,一方面是因为见得太多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家已经提前通知过了,除了一些激烈的突发事故,正常罢工不会引起多大的关注。

说到这,就有很多人耐不住好奇心,想知道罢工期间到底发不发工资了。想啥呢?再大方的资本家始终是资本家,你又不干活还添乱,人家凭啥给你发工资?不过也不会完全没有,一般是根据罢工时长按比例扣除,各个国家都不一样。

但不管是英国还是法国,工人本身是没有议价权的,他们顶多算“人形路障”,真正和资方或政府谈判的都是工会。工人们每年要向工会缴纳会费,作为回报,工会将代替他们与企业进行谈判,帮他们争取各项福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工会的存在对于企业来说,也并非有百害而无一利。企业在和工会的谈判过程中,被迫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表面上是降低了公司的利润,但减少了人员流动成本,未尝不是另一件好事。

甚至某些时候,企业还会和工会狼狈为奸,演一出戏给工人看。英剧《是,大臣》就假设了一种情况:工会和政府代表商量好的涨薪幅度是10%,但政府对外公布的只有5%,然后工会就会不断施压,最终让政府同意10%的目标。这样一来,工会赚了名声,政府得了清静,谁都不吃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像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所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罢工的初衷是经济问题,但最终,它还是会变成政治问题。至于英法这对难兄难弟谁能率先破局,那就要看苏纳克和马克龙的政治手腕和决心有多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