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字体设计,是从书写和布局的角度出发的,以方格为基本单位,影响最大的组织形式就是九宫格。相传唐代书法家欧阳询创制了九宫格。这是根据汉字字形的特点创制的界格形式。

当然,九宫格因循的九宫意识,非常古老,可以远溯至神话时代伏羲在龙马身上发现的“河图”。《易经》所讲的八卦就以九宫意识为基础。“九州”、“中国”概念也以九宫意识为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九宫里边的中宫,是最核心的区域。书法也因此讲究“中宫收紧”。古代中国人希望汉字的书写和练习更加精准,为此提出了更为细密的八十一宫或者三十六宫。

我们今天在印刷中采用的汉字字体,正是根据古代书写和印刷的字体方式,并考虑到现代印刷装置的运行需要所设计出的。在中国古代,雕版、活字印刷通常都采用楷体。即便有些书籍会使用宋体字印刷,明清读书人也明确表达了对楷体印刷的青睐。

当然,印刷书籍规模化、大批量的生产,需要节省刻印成本来提高速度和效率。长期致力于研究设计历史与理论、视觉文化的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周博在其所著的《断裂与绵延:中国现代设计史研究》书中指出,宋体字的产生乃至最终成为明末以来中国主要的印刷字体,是明代印刷和出版业大发展的产物,是对市民社会旺盛的文化需求的回应,而且,“在宋体字的写刻中,直线代替了楷书的曲线轮廓,这大大提高了古代书籍的生产和传播的效率,从信息传播角度来看的确是一个进步”。正是在宋体字基础上,很多现代美术字和图案文字才得以创造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民国时期,一度倡导推行楷书字体的印刷使用。这也带来了我国台湾地区而今一个颇为独特的视觉景观,那就是无论是书籍报刊、教育机构、政府部门,还是商家招牌和广告,楷书字体都无处不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断裂与绵延:中国现代设计史研究》书作者对此进行了历史背景解读。20世纪30年代,当时国民政府领导人与部分语言文字专家意识到,中国许多地区尤其是上海等沿海口岸城市,书籍报刊、商家招牌广告等采用的字体,大幅引入了以日文装饰性字体为基础的图案文字,也就是所谓的“立体阴阳花色字体”,这对于国家团结和民族意识有着侵蚀效应。

这种背景下,上海一家出版机构的经理郑午昌向国民政府领导人上书,呈请在印刷工业中注意字体,警惕异体字、美术字对于汉字的侵蚀,并宣示楷体字是古代印刷字体的正宗。《断裂与绵延:中国现代设计史研究》书中指出,郑午昌的上书中,也不无对宋体字的贬低,颇为偏颇,但舍此以外,却非常清楚地点明了日本印刷字体渗入某种意义上产生的文化侵略危害。这种情况下,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在出版印刷和标语中不得采用图案字,统一采用楷体字。这一传统就这样延续到了1949年以后的我国台湾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除了台湾省,国内其他地区的印刷字体开始采用更具标准化的宋体字。这是服务于国家推进汉语文字统一,简化部分汉字的需要,符合“民族化、群众化、多样化”的需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美术字、图案字本身也有其应用价值。如《断裂与绵延:中国现代设计史研究》书中考察指出的那样,装饰性的字体风格也有悠久的历史。从商周时期青铜器铭文中的氏族徽号、战国时期盛行的鸟虫篆,再到唐代的“飞白书”、民间的“花鸟字”等,皆是如此。而今,传统的装饰手法仍大量应用于字体设计、平面艺术和广告宣传中,这种做法与民国时期相差不大。当然,无论是当代还是民国时期,中文装饰性文字也确实受到了日本、欧洲装饰风格和美学理念的影响。

《断裂与绵延:中国现代设计史研究》这本书从设计史的角度出发,对我国现代设计和视觉文化涉及的一些重要问题进行了谈论。书中翔实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字设计的历史和文化语境,对于汉字印刷字体的源流变迁,设计规矩的演变,字体改革与字体设计的关系,“直排”变“横排”及其对于文字设计的影响等方面的影响,回溯了民国时期中文字体复兴过程中涉及到的民族国家意识,探究了碑学趣味对于中国现代文字设计的影响,全景式地展现了中国现代美术字的历史变迁,另外还关注了中国现代设计的历史演进在设计教育、照相蒙太奇、国家视觉形象设计等具体领域中的呈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评图书:

书名:《断裂与绵延:中国现代设计史研究》

作者:周博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