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与星际事件有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期地球上的熔岩海。NASA

地球内部有两个巨大的地震波超低速区。大量地震波探测结果表明,在外核与下地幔交界处,有两个区域地震波传播速度仅为正常地幔的50%。

如果地球内部某个地方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特别慢,说明这里的地层结构不寻常,可能含有特殊的重元素。

两个超低速区位于地表以下近2900公里处。一个在非洲下方,另一个在太平洋下方。两者都由许多较小的区域组成。这些区域的密度至少比正常地幔高三分之一。

超低速区的成因有多种说法。2021年12月30日《自然:地球科学》的一篇文章认为,这两个区域内部凹凸不平,由多个物质层逐渐堆积而成,具有非常明显的结构特征和成分差异。

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地区的成分差异可能源于地球形成的极早期,是45亿年地幔对流后混合不充分的结果。

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个假设,即这些超低速区域的形成可能与一次行星际碰撞事件有关。

根据相关假说,大约在40亿年前,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与地球相撞。这个星球也就是传说中的“忒伊亚”。碰撞发生时,地球刚刚开始形成岩石地壳。在地壳之下,重元素下沉,轻元素上升,元素层结才刚刚开始。

一场突如其来的碰撞改变了一切。大量碎片被抛入地球轨道。许多碎片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月球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大地变得异常炙热,地表被一片巨大的熔岩海所覆盖。撞击产生的大量岩石、气体和晶体散落在熔岩海中,随波浪漂浮沉没。

碰撞过后,世界又恢复了平静。重元素再次下沉,在地核与地幔交界处,形成多个致密地层,由地球物质和与地球相撞的天体物质组成。

因为很多物质来自地球之外,所以与地幔混合不好。但随着地幔对流,此后数十亿年,物质被分解成许多更小的团块。它们有的聚集在一起,有的散布在整个下地幔中。我们今天看到的超低速区,就是原来致密层经过长时间搅动后的形态。这个理论至少可以解释超低速区的部分成因。有证据表明,熔融洋壳也可以形成超低速区域。但天体碰撞假说似乎同样有效。

参考
早期地球可能的化学残留物位于核心附近
https://attheu.utah.edu/uncategorized/chemical-leftovers/
超低速区的内部结构与起源一致基底岩浆海洋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1-021-008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