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盛唐 ·李白《早发白帝城(一作白帝下江陵)》

这是一首李白的名诗,可谓千古绝句。笔者小学的课本就有此诗,在还没有领略大山大水的童年,这首诗如同仙意而明快的画卷,如仙如幻,光从字面上看,就很仙气,早上在彩云中辞别白帝神仙,然后千里之外的江陵,一天就到了。那顺流直下的舟船,如同利箭,从两边层叠的青山中的水道,快速滑行如同飞翔,到了目的地,耳边还留着,两岸沸腾的猿猴的叫声,仿佛一场穿越。

这当然是孩子气的解读,这是神仙下凡,从天上到水面。简直是不可能。但是是李白写的,李白又号诗仙,想着大约可能李白是能如此。

当然现在的孩子,可能不像我的童年因为这首诗而生出幻想,因为有高铁的速度放在那里,一日千里,有着实景的奔驰,是可能的。

及自成年,再读这首诗,生出的实在的磅礴大气和愉悦之美。

因为白帝是指的白帝城,位于重庆奉节县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奉节东白帝山上,东依夔门,西傍八阵图,三面环水,而这里是长江三峡古代最险峻磅礴的水段,两岸峡山险峻连绵,收束长江成奔腾的巨浪,有著名险滩滟滪堆,杜甫有“不尽长江滚滚来“,李商隐有“一条雪浪吼巫峡”,刘禹锡有“城西门前滟滪堆,年年波浪不能摧”,江涛滚滚,卷起千堆雪,气势雄伟。

在唐朝,这里是出入四川的重要水道。四川的木材,物资出来,外地的人进入四川,都必须走这样一条必经的水路。这里雄奇险峻,自然风光极美,当然也是游子畏途,因为在这一带折戟沉沙的船不计其数。

那么再来谈江陵。江陵是湖北荆州,在唐朝,这是重要的南北水路枢纽,通往都城长安的,固然有官路公路,但是还有一条重要的水路,就是沿着长江到江陵,而后再改乘陆路交通工具前往长安,尤其是带着大宗货物的商人商船。江陵的码头重要性在哪里呢?比如说,唐朝安史之乱后,很多外国商人商船和货物就滞留在江陵,有的人也就定居在此,而且留下了著名的观赏花卉,水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朝辞白帝彩云间”

成年之后,结合诗题,知道李白是早上从四川夔门的白帝城扬帆出发。

但是也不得不感叹李白的文笔,洗练而仙意。因为白帝城,简化成白帝。

此时李白58岁,自唐玄宗在他44岁放还他回家,他做了人生相对重要的选择,就是在庐山正式成为道士,有着曾经皇帝翰林的身份,李白无需从低级别的道士做起,直接就是有品级的高功道长,这个身份倒也符合他一贯显示于人的飘逸豪迈和深厚的文化功底。他自号谪仙。

白帝在中国上古是司掌秋天的秋神,当然也在李白道长的祭祀奉敬之中。

但这里的白帝城的白帝另外有源头。

西汉末年公孙述据蜀,在山上筑城,因城中一井常冒白气,宛如白龙,他便借此自号白帝。其后民间纪念,立神庙以祭祀。

李白肯定知道这个典故,但是他仍旧将此地称为白帝入诗,且是朝辞白帝彩云间,是三关。

一,是地名,雅爱大山大水的李白,钟爱此地风景。

二,是祭祀道教白帝。

三,白帝代表着西方和秋天,代表肃杀,而也正暗含此时李白的跌宕命运。

那么李白跌宕的命运在哪里呢?

上文说,李白在庐山做道士,且自有道观和弟子,生活本也无忧。但是安史之乱爆发,国家动荡,也感染了本来就委屈清修的李白。李白从本意上来讲,不肯做道士,而是想像贺知章一样成为皇帝的老师或者重臣,好施展抱负,无奈唐玄宗只是拿他当盛世点缀,行政大权放任李林甫,最后只是给了李白很多赏金,让他离开朝廷,也就是变相的切断了李白的仕途之路。

但是李白杜甫其实是一类想对国家有所作为的人。

杜甫在安史之乱时,冒死逆行,投奔唐肃宗,为的是报国、

李白也做出了选择,他下山进入了永王幕府,而永王兵败,李白被视作叛乱一党,陷入囹圄。而唐肃宗则将李白流放夜郎。

57岁的春天,李白是从九江寻阳,开始出发,沿着长江向上游走,秋天到达江陵荆州,冬天进入四川三峡。那么作为流放的犯人,这一路并不长,他何以走了这么长时间?原因很简单,有看管的人,几乎一路步行,可谓颠沛。他们的路程是通过四川,步行至贵州夜郎

但是到了58岁的春三月,李白得到了赦令。原因是这年大旱,皇帝发布赦免诏书,凡死罪,减为流放,凡流放者,赦免。

一夜之间,那身上的心上的枷锁,忽然被春风吹落,如同一条困龙重生,李白就近拜访了白帝城。白帝,代表西方,代表秋天,代表肃杀,甚至代表黑暗和寒冷。

身获自由的李白,就算他本是谪仙,也该感念命运诸神的佑护。

我想他是带着郑重的礼仪,去白帝城的,辞别一切晦暗的运气,和往事噩梦告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千里江陵一日还。“

在唐朝坐船,从白帝城下荆州,大约有330公里,唐朝一里,大约合现在的400多米,所以白帝城到荆州的距离,李白说千里,并不夸张。

不过去年自江陵徒步四川,他居然走了近半年,虽然历史资料上,对这一段语焉不详,但是身为重犯的他,这几百公里,大约也是极其艰苦的。有自然环境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也有身份限制的,每到一处,被看管限制。这中间,有慕名拜访,或者也有应酬应对,但是都是在他是一个犯人的现实下开展的。

江陵到四川夔州,唐朝的水路不很发达吗?为什么不坐船转运?但是流放的本身,就是一种刻意的押解,意在一种惩罚。很多犯人死在流放的途中,这过程就是一种刑罚。

所以就算李白是沿着江边,看得见船来船往,或者他本身有足够的银两可以支付旅费,但也无济于事。作为定下谋反罪的他,极有可能戴着枷锁,上着脚链。

李白62岁左右就死了,虽然传言他喝醉了酒,落水而死,但是这次长达一年的流放过程,或多或少,对他的死亡都是有影响的。

什么最快乐?乃是重获自由。

从白帝城顺水而下,若是无风,航船实速达15小时每公里,那么荆州江陵,二十四小时抵达是有可能的。

李白从前好漫游,23岁的他“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半夜里思念朋友,即刻坐船去见他,他喜欢那种想见就见,说走就走的快意。

那么在颠沛拘管了一年后的李白,此时坐船的心境,比年青时更有一种失而复得的兴奋和喜悦。

他从来就知道,千里江陵可以一日到,但是这样千般憋屈之后的释放,才让这句诗,如此流畅,宛如浮在水道之上的游龙。

一个“还”,还有更深切的压抑后的释放,李白是湖北的女婿,江陵,安陆,是他的楚地故乡,亦是他回庐山,上长安的必经之地。

他又回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两岸猿声啼不住。”

有些书本里,作啼不尽。

三峡猿啼,最早见于郦道元《水经注》“自三峡七百里,两岸山连山,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常有高猿呼啸,响彻空谷。”

东晋陶渊明写“郁郁荒山里,猿声闲且哀。”

在古代的山林,还有很多猿猴,它们成群聚居,靠简单的呼啸,传递声音,由于猿猴近似人类,那种长啸,在空旷的山林里,不比人类的语言,细密柔婉,而是简单,嘶嚎,陶渊明说那猿猴的叫声,哪怕是舒缓舒适的时段,都透着悲哀。实际这也是人类一种悲悯同类的感应。

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也说人类曾经,也是像猿猴一样,巢居树上,茹毛饮血,采食野果,颠沛艰苦而来。

古代的很多文字记录,都记录了巴山蜀水,猿猴众多,猿声起伏哀嚎的事件。

所以李白写的两岸猿声啼不住,或者啼不尽,应该是写实。彼时,四川还是唐朝的边境地区,尚未得到大规模开发。虽然长江承载着重要的水运功能,但是这里自然环境原始,猿猴众多,猿声起伏呼啸,也是常态。

那么李白如果不遇大赦,又四川而进贵州夜郎地区,山多瘴,人多疾,和原始人和猿猴自身自灭有何区别?

自古猿声一直有哀啼之意,那是因为人类触境伤怀,如此艰辛险恶的环境,猿能攀爬,尚嚎叫以聚友,有悲伤而无法言语,只能一声声连绵长嘶,何况早已经不能适应山林生存的人类?

如果之前,李白有哀猿之悲,那么此时他解脱了。

一艘驶往江陵的船,超越了两岸猿声,浩大沉沦悲苦,风景还原成风景,故事不再是事故。

他死里重生,地狱归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一种安全的轻快的流畅的飞跃千山万壑的轻快美。

那万重山,至少李白在过去的一年,行了近半。

山的厚重,山的压抑,山路的曲折,冬天的寒苦。但是现在皆成背景和风景,皆成过往。

自由的他领略着自由的可贵,真的如同神仙。一日之间,他由地狱回归了人间的生活。

那重叠险峻的山峦,已经被自由的舟船征服。

是现实的,更是心境的,精神的。

李白的遇赦,证明了他在乱世中辅助永王,并无大错。是朝廷承认了他爱国忠勇的一面。

而李白的纯粹大约杜甫最为知道,李白并不是一个非常愿望追求神仙道术的人,他是屈原一样的人。而李白也幸运生活在了唐朝,他没有屈原那种悲催投江的命运。但或者李白也数次在磨难中,想到过这种了断吧。

但现在,一种重生而自在的狂喜充斥着他。

他是这样爱着这个国家,这片山水,哪怕他曾经倍受磨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李白有大快乐。这种快乐如同透彻饱满的灵魂,洋溢在这首诗里。

后人往往用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来表达一种锐意前行,甩人几条街的快意和豪放。当然在不同的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会心效果。比如最近外交部发言人就中洪建交答记者问: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说的是什么意思呢,中国这条快船,有着自己的方向和速度,不是你们的聒噪就能左右的。

很有意思的是,清代有学者考察三峡实境,认为猿声只出现在三峡南岸,因为那里猿猴众多,而北岸湿冷,他认为李白的诗应该写作“南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倒是应景当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初衣胜雪为你解读诗词中的爱和美。图片来自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