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徽州城的大街上,一位老人拿着一个木匣子,连续几日打听一个叫孙希然的人,恰巧就遇见了他的儿子孙博,孙博打开匣子一看,赶紧去追老人,却四处也没找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家三代行医,都是扶贫济弱的良医,遇到没钱治病的病患,都会以治病救人为先,不会因为病人付不起诊疗费而延误医治病人。

谁知到了孙博的父亲孙希然这里,却立下一个奇怪的规矩:无论什么病人,须交足诊金才能诊治,任何人都不得打破规矩。

儿子孙博从小就有悲天悯人之心,他学习医术就是为了能治病救人,所以他十分不理解父亲的这个规矩,因为此事他和父亲没少起争执,但却始终无法劝说父亲,甚至为此放弃了学医。

孙博原本对父亲就不理解,今天遇到老人满大街寻找父亲说要报恩,就更让他对父亲的过往产生了好奇。

于是孙博急切地想要知道事情的真相。他千方百计地找到老人。

经过攀谈孙博得知老人名叫张成,30年前一贫如洗,却偏偏又身患重疾。

家人得知徽州城有位名医叫孙希然医术高明,于是前来就诊,没想到孙希然得知老人病情,不仅没收诊费,还连夜千里迢迢赶来给他治病,这才捡回一条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得知了事情的原委,孙博这才打开匣子,那里面竟然是一颗千年人参,这礼实在太重了,刚想掏出银两酬谢老人,他就已经匆匆消失在茫茫人海。

老人走后孙博百思不得其解,为何父亲以前给人看病,可以不计较诊费,甚至连夜赶路去为病人治病,而如今却立下如此不近人情的规矩,会不会有什么隐情,难道他错怪父亲了?

于是孙博匆匆回家将心中的疑问一股脑倒给父亲:“父亲,当年您都可以为了病人,不收诊金甚至连夜去为病人治病,而现在为何立下这样的规矩,是否有什么隐情?”

父亲听罢却笑而不答,拿出笔来写下一封信,和一个用人参调理身体的方子,并吩咐道:“博儿,你去按着药方子去抓药,然后再去东州城一趟,替我把信和药送给李秀,其中的缘由你很快便能知晓了。”

李秀一家和孙家颇有渊源,当初孙希然被徽州知府传唤入京面圣,不小心惹了圣怒,多亏李秀的父亲仗义执言,才免去满门抄斩的灾祸,只可惜李秀的父亲被连累贬官后,便抑郁而终了。

如今孙博为了解开疑惑,只得按照父亲的吩咐去做,几天后孙博去东州城拜访李秀,到达时天色已晚,正准备去找些吃的,却闻见一股美食的香味。

孙博循着味道找到一个破庙,本想讨点吃的,不想在破庙里遇见一个奄奄一息的乞丐,救人要紧,孙博顾不上吃饭,也顾不上多想,赶紧掏出身上的草药救人,那药正好对乞丐的症。

乞丐在孙博的救治下脱离了危险,但要给李秀的药却用完了,不过眼见救了一条人命,孙博内心还是充满了欢喜,只是要如何去面对李秀呢,他内心充满了愧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谁知见到李秀他不但没有责怪孙博,反而对孙博说:“这药用在我身上,也就是维持现状而已,用来救乞丐反而是雪中送炭,救人一命。”孙博听了如释重负,也对李秀多了一份敬重。

此后两人相聊甚欢,李秀请他多留几日,孙博一下子在这里住了半个月,这里的人和事让他长了不少见识。

但天有不测风云,李秀在孙博要走时突然不省人事了,孙博赶紧请来郎中,这郎中十分熟悉李秀的病情。

只见他娴熟地拿起银针,一下扎了9针,孙博一看便知这针法是家中祖传针法,原来郎中竟然是孙希然之前的学生,但相传这针法应对应13个穴位,孙博正等待郎中扎那4针,却戛然而止了。

“郎中,这针法我熟悉,应该还有4针,我当时年仅尚幼不曾学会,但您应该知道吧,救人要紧您赶快施针吧!”谁知郎中却摇摇头,表示自己也只会这9针。

郎中叹息道:“哎,孙氏医学博大精深,旁人想学还来不及,你却半途而废,实在可惜!”孙博听罢十分懊悔放弃和父亲学习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李秀逐渐缓了过来,孙博这时再也无法压抑心中的疑问,迫不及待地问李秀这一切到底为什么,父亲为什么会立那样的规矩。

李秀道出了其中的原因:“行医之路如履薄冰,当初你父亲接手孙氏医馆,也是抱有一颗赤诚之心,谁知却遭到同行的陷害,才不得已立下这样的规矩。现在虽然你父亲立下这样的规矩,但是他的徒弟们却不受这规矩的约束,他们很快就能去治病救人了!”

孙博这才恍然大悟,回家后赶紧对父亲行礼说:“我要行医!”从此后也成了一名了不起的医生。孙博只看到了父亲立下不合常理的规矩,却没有仔细思考背后的深意,多亏李秀的指点,不然这世上又将少一位治病救人的好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