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作为华夏文明的著作,分别对中华历史上的“人文、山河、事件等”方面进行描绘。
而其中唐代画家阎立本所作的《步辇图》则常受到争议。

《步辇图》——唐代阎立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步辇图》——唐代阎立本

与其他九幅相比,步辇图》在复杂度上不及《清明上河图》,也并不具备《百骏图》那般的生动描绘,其工笔的绘画技法虽老练但算不上细腻。

《百骏图》(局部)——清代郎世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骏图》(局部)——清代郎世宁

那《步辇图》是如何经过历史的沉淀,被列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的呢?

答案在于其蕴含的“政治意义”与“内核表现”。

首先,先了解一下这幅画的创作背景。

首先,先了解一下这幅画的创作背景。

小学语文书四年级下册中有篇课文,叫“文成公主入藏”。

讲述的是贞观十五年(614年),吐蕃(今西藏)首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联姻的历史事件。

“文成公主入藏”舞台剧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成公主入藏”舞台剧剧照

这一次联姻使唐朝与吐蕃保持了近40年的和平,推动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而《步辇图》所描绘的场景便是“文成公主入藏”的前传,吐蕃使者禄东赞前来长安向唐玄宗求亲的场景。

让我们从双方国力的角度,分析一下画中蕴含的“政治意义”。

让我们从双方国力的角度,分析一下画中蕴含的“政治意义”。

我们可以看一下唐代的地图。

唐代时期地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代时期地图

贞观十五年左右,唐太宗时期的唐朝国力强盛,诸国以迎娶唐朝公主为荣。吐蕃的首领松赞干布眼红,心里想别人有的我也要有,于是向唐太宗提出和亲。

但唐太宗认为吐蕃当时建国不久,没有过多在意就回绝了。

松赞干布热脸贴冷屁股,心里不平,于是率领5万军队,携带5000两黄金,直逼松洲城为爱冲锋。

铁了心和唐太宗表明,你看着办吧,要不把黄金收了咱两国和亲,以后就是一家人,要不咱俩就干一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太宗面对吐蕃涌来的军队,权衡利弊下同意了这门亲事,但唐朝毕竟是泱泱大国,这一举措多少有些丧失主动权,心里不爽。

于是唐太宗让阎立本,也就是这幅画的作者,将这种不悦的情绪记录在画中,于是《步辇图》诞生了。

阎立本画像,唐代时期宰相、画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阎立本画像,唐代时期宰相、画家

作者“阎立本”的本职工作并不是宫廷画师,他是唐代的“吏部主爵郎中,后置右丞相,官至宰相”,做到了“画家中最会做官的,做官中最会画画的。”

多年的官场生涯中,使他太了解政治了,没有人比他更懂“皇上想要什么”。

大概像是这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概像是这样

现在回到画面本身。

现在回到画面本身。

在“阎立本”的笔下,整幅画没有背景,仅突出体现几个人孤零零地站在那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两边的人数差距显示出政治地位和主场优势。

然后在人物的大小方面,唐玄宗端坐在步辇之上,体型比宫女要大一截,这也是当时人物画的一个特点,官越大,体型越大。

抬步辇侍女数量为9,是最大的数字,展现唐太宗至高的地位。

唐太宗部分放大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太宗部分放大图

唐玄宗的着装,看起来朴素,其实为当时皇帝的“常服”,一般只在正式的场合穿。

据说原画作是将唐玄宗的衣服进行了镀金的处理,经过年月才变为现在效果,所以其实并没有看上去那么低调。

从左到右,通译员、使者禄东赞、典礼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左到右,通译员、使者禄东赞、典礼官

再将使者禄东赞(左二)与唐玄宗的表情对比。

唐玄宗的神态看起来要更加舒展,沉稳。而禄东赞则皱眉,看起来像是在惧怕什么,这也体现出唐玄宗面对和亲的威严与随意。

我们再来分条看一下整幅画的“细节处理”。

我们再来分条看一下整幅画的“细节处理”。

1.抬辇的9宫女分工明确,两人抬辇,四人扶辇,两人打扇,一人撑伞,阵仗摆足。

2.宫女的发型统一,类似云朵状,为唐代时的云髻造型。并且不只在发型做到统一,宫女均为柳叶眉

3.宫女的衣着比较有特点,将腰线提到腋下,从视觉上展现身材的修长。并且为避免长裙曳地,将裙子提高束起,形成双腰线

宫女手腕部放大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宫女手腕部放大图

4.宫女手腕上佩戴金缠臂,在美观与奢华的基础上,使抬辇更加干练。

5.向左侧看去,使者禄东赞(左二)的衣服花纹有两种样式,立鸟,展现出一种异域风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禄东赞的面部,高鼻梁、络腮胡,具有吐蕃人的特点。

综上所述,《步辇图》所承载的价值并不仅在画工与效果之上,更为主要的,是在两国和亲之中,蕴含的深厚“政治意义”。

最后提一下,在这幅步辇图中,有一个人虽然没有出现,但不能否认她在历史上的推动作用,她就是文成公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据史书记载,文成公主在嫁入吐蕃后的第九年,松赞干布离世。

但她作为大唐与吐蕃的友好象征、维系和平的纽带。自己明白,这辈子怕是不好回去了。于是她决定留在吐蕃,尽她所能的维护家乡的和平,直到去世。

文成公主在吐蕃孀居了31年,留下了那句千古流传的,“走的到的地方是远方,回不去的地方是故乡。”

我是元气阿刚,关注我,学习更多大学生必备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