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有一种咒语叫“别人家的孩子”,无论你做得多好,你的父母仍然只会看到你的缺点。别人家的孩子永远优秀,自己家的孩子永远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但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有时候你只看到别人风光的一面,却不了解背后为了全家为这个“孩子”付出了多少辛酸,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所有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每个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笔者有个远房亲戚,从小学习好,一直是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从小学初中一路到高中,最后考上一所985大学,村里的谢师宴上一共摆了30多桌。落在他身上的,是全村人的惊叹和羡慕,而落在我们这些孩子身上的,则是在饭桌上父母的白眼。

别人家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别人家的孩子

大学毕业时,他考研了。第一年,他没有考上自己喜欢的专业,复习了一年,还是不太理想。又过了一年,他说在家复习效率低。如果他回学校,肯定住不下宿舍,只好在学校附近租房子。怕影响学习不想和别人合租,就租了个公寓,一年一万多就进去了。

复习了两年,考了三门,终于考上了自己喜欢的研究生。他家里说他是个学习天才,家里都支持他继续攻读博士。经过几年学术研究,三十多岁的他,终于毕业了。但博士毕业前,他有一段时间不知道发什么疯,想留校学习,但又嫌弃他父母没有能力。他的父母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再做点小生意,终于把他们的儿子供养到了博士毕业。

博士毕业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博士毕业生

有一件事我记得很深,这个亲戚的妈妈当着我妈的面抹眼泪,说帮不了孩子。我妈说你要钱给钱,一辈子省吃俭用都为了他,还要怎么样?终于熬到了找工作的时候,结果他去了一家研究所,当他被问到为什么不去企业,他说企业虽然赚得多,但压力大,他想稳定。

毕业第一年,他就跟爸妈要买房买车,一步到位买100多的车,他还是有点懂事。他知道父母的经济能力在市区买不到,于是选择了郊区。当时我还劝他“宁要市区一张床,也不要在郊区一套房。”毕竟他未来的孩子也要上学,但是人家以为工作几年就可以再买一个,然后他爸妈再一次砸锅卖铁。恰逢村里拆迁,他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拆迁款,也不要一套房。亲戚劝他们留一套房,不然老了怎么办,但他们知道,那钱是给孩子买房买车的钱。

啃老的年轻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啃老的年轻人

房子和车子都顺理成章地搞定,接下来便是恋爱,娶妻,生子。这个系列没几年就顺利完成了,而谁来照看孩子又成了问题。此时,他父母又出道了。60多岁的他们,背井离乡到城区照看孙子。由于他们语言不通,饮食习惯也不同,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家里注定是鸡飞狗跳。直到有一天,他爸中风了,嘴巴歪了,确实无法再帮忙照料孙子。而亲戚也无法照顾自己的父亲,于是,老两口只好落寞地回老家,在原来被拆迁掉的老房子旁,租了一套“房子”。

今年回老家,看着亲戚躺在床上的虚弱无力的老父亲和站在一旁两鬓斑白的老母亲,而身边却看不到他们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儿子,我突然开始思考:小孩子有出息的标准是什么?扪心自问:我们是要培养一个具有独立人格,重亲情能体恤父母的“普通孩子”,还是一个始终依靠啃老,对父母的付出都觉得理所当然的“优秀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