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期,全国多地清理规范部分编外人员,引发广泛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自哈尔滨3月启动相关清理工作后,内蒙古、云南、广东、湖北等省份的部分地区也出台或进一步强调了加强规范编外人员管理制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于体制外的我来说,乍一看是件好事,因为大家都知道体制内人员的收入是从哪里来的,都来自财政收入,其中一部分就来各种税收,所以我们一直在各种影视剧中都会听到这么一句话“不要浪费纳税人的钱”。那如果体制内精简人员开支,我们应该举双手赞成。

观点

但看到这次各地的精简办法让我这个体制外的人怎么都称赞不起来了?

其中的关键点就是“编外用人清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都知道体制内编外人员的作用是什么,就是对编内人员超负荷工作量的补充,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我看来编外人员实在让编内人员更好的上班“摸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位地方人士表示,编制数量有限,不能随意招人,又要面对有编制不干活的人,只能采用“借调或者招聘合同工”的办法。机关单位辞退员工受限制,对于这部分“占着编制,不干活”的人,只能采取折中的办法,即雇用“编外合同工”。换言之,编外人员已经不是补充的概念了,而是对工作大包大揽,而编内人员说难听点就是依附在编外人员身上的寄生虫、吸血鬼。怪不得多地表示实际精简工作开展不顺利,真的辞退了编外人员,最难受的是谁?还是这帮编内人员。

对于本次的清退风,笔者觉得初衷很搞笑,到底是按编制清理还是按活多活少、个人表现清理,给出这样的清退办法这不是引起社会矛盾吗?这是明说编内高人一等吗?如果真想这么干建议悄悄地干,不要大张旗鼓地干,大家没看见可以当不知道。

结语

虽然对于上面的管理办法,打工人很难撼动,但本次各地对编外人员的清理原因大家也都清楚,还是由于三年的口罩事件房子卖不掉、车子卖不掉、消费出口都乏力导致财政吃紧,只能缩减开支。清退编外只是一个开始,编内人员也不要觉得安稳,这把火烧到编内头上也是迟早的事。

但目前不可回避的问题请领导们先考虑周全,编外人员的再就业问题、编外人员清退后办事效率低下、这么大群体的失业更会导致消费的下滑,以上问题更会加剧恶性循环,届时该如何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