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所论尿感,是指尿频、尿急、尿痛。

1.湿热邪毒,蕴结膀胱是主要外因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其位处于下焦,与肾相表里,分别清浊,有贮尿和排尿的作用。若外阴不洁,房事不当,湿热邪毒从下窍而入,蕴结膀胱;或饮食失节,嗜酒肥甘,湿热内生,下注膀胱,使膀胱气化失司,则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甚者湿热邪毒由腑上逆至脏,伤及肾元。故《诸病源候论·诸淋候》中说:“肾虚则小便数,膀胱热则水下涩,数而且涩,则淋沥不宣。湿热邪毒交结为患,蕴结膀胱是急性尿感的主要外因。

2.肾元不足,气阴两虚是发病内因

中医学认为,疾病的发生必有其内在因素,“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主津液”,其经脉络膀胱,与膀胱互为表里。大凡膀胱、小溲的病变,从其发病的内因而言,当责之于肾。肾为“封藏之本”,“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精能化气,肾在水液代谢中温化开合的作用是由肾气(阳)来完成的,而肾气的物质基础则为肾精(阴),所以肾的实质与功能实指肾精(阴)和肾气(阳),而肾虚就是指肾的气阴两虚。男性成年以后,或因劳力、劳心过度,房事不节戕伤肾之气阴。从受邪性质来看,是湿热邪毒为患。湿浊为阴邪,遏伤阳气,热毒为阳邪,耗灼阴津。湿热邪毒蕴结下焦,最易耗伤肾之气阴。因而认为,尿感的发病、预后和转归都与肾虚密切相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上所述,认为,尿感的主要外因是湿热邪毒蕴结膀胱;发病内因是肾气不足,气阴两虚;血脉不畅瘀血内阻,及局部血脉不畅、瘀血内阻,是整个病变过程的三个主要方面。湿热邪毒,瘀血内阻为标,肾之气阴两虚为本,本虚标实。病位在肾与膀胱,病理机转是因虚致病,邪侵正伤。反复发作,日久终为虚实夹杂之证,转趋慢性尿感。

尿感是由于肾虚感受湿热邪毒而发病,最终将耗伤肾之气阴。因此,针对这样一个病机,从证的本质而论,可以认为膀胱湿热证与肾虚湿热证时尿路湿热证发展变化的不同阶段,其中肾之气阴两虚是由潜证发展到显证的,尽管病机相同,但膀胱湿热证、肾虚湿热证毕竟是两个独立的显证,治则及组方用药上应该有所区别。

膀胱湿热证,以清利化瘀,解毒通淋为主,佐以扶正培本。药用:荔枝草、车前草、鸭跖草、半枝莲、生大黄(后下)、益母草、生黄芪。

肾虚湿热证则宜益肾、清利并举,旨在标本同治。药用:荔枝草、鸭跖草、车前草、益母草、生大黄(后下)、生黄芪、怀山药、制黄精、知母。气虚甚者加党参,或白术;阴虚甚者加生地,或黄柏;浮肿者加茯苓皮,或玉米须;头昏痛者加石决明(先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