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桐山

生命诚可贵。4名来自内地不同省份的男女,日前相约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天门山景区,服毒后跳崖自杀的悲剧,令人哀痛,同时也引起舆论的不少反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宗自杀有很多不同的观察面,例如景区第一时间的反应就是要完善安全防护。张家界市永定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王传殊日前亲自带队监察区内旅游景区的安全工作。有人自杀,景区、政府都是要负责任的。

但一个人如果有心求死,再多的安全措施都没有用。例如今次自杀的4人,跳崖前已经服用了大量危害生命的毒药。3克就能致命的毒药,他们服用了50克。就算不跳崖,恐怕也难以救活。

《三联生活周刊》事后做了深入的调查,题为“天门山跳崖:四个决绝赴死的农村青年”。调查找了一些认识当事人的知情人士,了解了死者生前的生活情况。4名死者的共同点是:农村、贫穷、学习成绩差,继而出来工作之后没有好出路,觉得没有希望而寻死。调查报道虽然没有直接发表评论指出问题所在,但很明显,调查报道的导向就是:贫穷致死。这个调查报道一出,网上很多人传播,大家纷纷痛斥制度的不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死者为大,能够为4人的死亡找出一个“好像是”的罪魁祸首,而这个罪魁祸首——贫穷——又会令很多人感同身受,肯定可以博取很多人的眼球和同情心。但笔者不是太喜欢这种简单化的结论。我甚至认为,报道将4人的死引导去一个简单化的原因,是有点儿不负责任。

如果简单地说贫穷致死,贫穷的人千千万,绝大部分还是没有选择死亡,而是选择努力地生存下去。有不少贫穷的青少年,会发奋图强,考取名校,从而改变自己的命运。但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取得成功。

4人寻死,是否就意味他们被社会遗弃了?是否就意味社会制度存在极大的不公和问题?我要说一句很可能被批评为“凉薄”的真理:没有一种制度可以保证每一个人都是成功者。就像一场比赛,怎么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拿金牌,都是第一名。如果有人失败了而无法接受,能否反过来指斥是第一名那个人害了他?

调查报道里面也披露了4名死者的一些生活细节,例如:不合群;干活不勤快,有点怠惰;不上进,原来在工地一个月可以赚八九千的,却跑去做理发店一个月只有三千左右。本身家庭环境就很穷困,然后自己又不上进、不努力、偷懒、不合群,然后控诉这个社会为什么没有令我出人头地?我理解做失败者的滋味是不好的,但实在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成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社会上必然只有少数人是成功者,大部分是平凡的大众,还有一些人长期背负满满失败的挫败感。问题是:这就是自杀的理由吗?有人提出一个很有意义的反思:这四个人通过网上认识之后,走到了一起,为什么没有相互照亮,反而是相互毁灭呢?按道理有人抱团取暖、聊聊天,找到知音,应该不会寻死才对啊,为何反而会坚定了寻死的决心呢?现在线上线下存在一些“自杀群组”,专门去宣扬一些轻生的念头和信息,散播负能量。这些群组是否更接近罪魁祸首呢?

死者已矣。任何一条生命都是值得珍惜的,也希望社会有更多的正能量。因为有人轻生就一味埋怨社会不公,只会令人觉得更绝望。如何为之“公”,本身就是一个极抽象的哲学问题,也是一个无法达到的极限。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