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桐山

吴桐山

网易号

关注
0粉丝
0关注
22被推荐
IP属地:江苏

网易号优质内容创作者

TA的勋章

香港时事评论员

  • 【港铁应推车费优惠搞活本地消费】
    香港疫后复常,旅游、消费总体呈复苏态势。但与内地双向交流出现流出大于流入的现象,一改疫情前的常态。在这种情况下,港铁推出限时北上车费优惠,我认为应该针对南下旅客相应地推出南下优惠,加大吸引内地客南下消费的力度。同时更应该针对多个夜市、大型商场等消费热点推出车费优惠,搞活本地消费市场。 港铁早前宣布,由11月1日起,早上9时后经26个指定港铁车站入闸,并经罗湖站或落马洲站出站北上深圳,则可以得到7折车费优惠。在刚刚过去的10月,各口岸录得535万人次前往深圳等广东省城市,再创单月新高。有业界人士根据政府统计处早年的数据,港人到广东省旅行扣除跨界的交通费用后,平均每次的消费开支约为680港元,因此粗略推算10月港人在内地的消费额高达36亿港元。这种情况在11月肯定会再加速,因为11月起往返内地无须再出示出入境健康申报的“黑码”,叠加港铁优惠,首个周六(4日)经罗湖和落马洲出境的本港居民为17.6万人次,较上个周六再增长20%。 有零售和餐饮界对此表示十分关注,担心此举会加速香港消费外流,榨干本地消费,令香港零售业雪上加霜。对此,我认为有几个关键点: 第一,大湾区一日生活区是大势所趋,挡不住也不应该阻挡。长远而言,大湾区内不同城市的各项资源必然会重新组合、优势互补。例如食饭、睇戏、玩乐,大家肯定会找寻更有优势的地方。香港要找出自己的长处来发展。加上疫情三年很多市民不能离开香港,多人出去不奇怪,关键是要多吸引旅客来港,达致“收支平衡”。 第二,港铁的过境优惠措施,应该改为双向而非单向。所谓单向,是现在只是北上深圳有优惠,给人的观感是便利港人去深圳,我认为应该同时让内地旅客南下时也可以享受优惠票价,并且加大在深圳的宣传力度。年底有圣诞、除夕、新年、情人节等多个适合旅游的节日和长假期,是香港吸引内地旅客的关键节点,可以把港铁的南下车费优惠连同年底的“美酒佳肴巡礼”“香港冬季购物节”等一类活动打包,吸引内地旅客南下。 第三,深圳政府对吸纳港人消费非常积极,早前更在多个口岸推出免费巴士,方便港人去商场和景点游玩。相应地,特区政府也应该推出类似措施,便利港人在港消费,运输署更应拆墙松绑,容许更多穿梭巴士路线往来消费区和关口,港铁也应在多个夜市、商场、景点的站点,推出票价优惠,直接鼓励市民外出消费。其实港铁本身也是商业大地主,是很多大型地标商场的大股东,搞活香港的消费热点,港铁在“物业租赁及管理”上的收入也会相应增加,对港铁而言是“除笨有精”。 年底的圣诞、新年是旅游消费旺季,政府和港铁应该重视搞活本地消费,趁早出招吸客。既要吸引外来游客,又要重新搞活本地消费市场,才能令多个行业重拾荣景。#乘风计划,动态激励#
  • 海外沟通日益复常,取消“黑码”水到渠成,无需港府“成功争取”

    2023-08-17
    图片
  • 香港青年职业上流困难,北部都会区将为年轻人打造出新型发展空间

    2023-07-31
    图片
  • 直面“痛苦”!人们愿意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却不愿支付低碳代价?
    2023-07-25
  • 全球危机上升!飞机突遇颠簸,家庭暴力上升,都是气候暖化惹的祸

    2023-07-17
    图片
  • 中美关系改善之本在重拾共同利益!割舍中国市场,让美感觉很难受
    2023-06-28
  • “厄尔尼诺”会推高全球的通货膨胀,美国的控通胀美梦是否落空?

    2023-06-27
    图片
  • 如何变革?澳门填海地“闲置”和AI发展对香港的启示,引发思考
    2023-06-27
  • 如何解困?香港政府要擅“画大饼”,凝聚大家支持输入外劳
    2023-06-17
  • 大学生毕业即失业如何解决?教育改革是解决青年就业错配的钥匙
    2023-06-06
    25跟贴
  • 暑热警告做法理想化,可参考内地完善,自动执行暑热模式
    2023-05-29
  • 破局!青年失业是世界性难题,“易地而处”可令青年对就业感有趣
    2023-05-18
    5跟贴
  • 支持香港福利“过河”!“除笨有精”的德政,关键在解决流失
    2023-05-11
  • 为啥年轻人宁愿躺平也不愿工作?从青少年失业,反思责任教育缺失
    2023-05-09
  • 考察团取回了什么经?要想加快香港发展,须推动特区决策层年轻化
    2023-05-06
  • 【韩国在反华路上能走到多远?】
    先说结论,不远! 事情背景是这样的,韩国总统尹锡悦最近又在口舌招尤,他近日在接受采访时称“台海局势紧张系试图以实力单方面改变现状导致。韩方立场是同国际社会一道,坚决反对以实力改变现状。台湾问题不是单纯的大陆和台湾之间的问题,而是像朝鲜问题一样超越地区层面的世界性问题。” 对此,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向韩国驻华大使郑在浩提出严正交涉,指上述言论完全不可接受,中方表示严重关切和强烈不满,敦促韩方切实遵守中韩建交联合公报精神,恪守一个中国原则,在台湾问题上谨言慎行。 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 为什么尹锡悦要说这番话? 因为他即将访美,他要在口头上表达韩国在中美之间更为倾向(依赖)美国。 在政治上,讲和做是两个完全不同层次,韩国的处境和心态,让尹锡悦只能在言语上踩一下中国底线,却绝不敢在行为上越雷池半步。简言之,假如未来台海出现冲突,韩国的立场将是不介入、不参与,并给予美国有限的支持,如强硬的外交声明、象征性的经济制裁和后勤补给等。 日韩在政治和安全上非常依赖美国,所以两国都不是主权完全独立自决的国家。反过来,美国对日韩渗透又极深,没有美国支持的日韩领袖都难以执政,甚或难以立足。 既然今天美国对华是全面竞争,日韩也自难以独善其身,原来安全靠美国、经济重中国的老路难以顺畅地走下去。 今天的美国对日韩主要有两个要求:在高新产业链远离中国和在地缘安全上积极备战。于是,日韩两国领袖都要访美前,在这两个要求上表态。 本月初,日本外务大臣林芳正访华,是时隔3年3个月以来首位访华的日本外相,国务委员兼外长秦刚在会谈中直言不讳地指出,日本“不应为虎作伥”。就在林芳正出发的前一天,日本经济产业省宣布,从7月开始,日本将对六大类23种芯片制造设备的出口加以限制,以“防止构成军事威胁的国家获得日本的先进技术”,此举无疑是配合美国对华科技打压和脱钩。 日本这种“为虎作伥”的行为还有大增的国防预算、日本国防白皮书首提“台海稳定”重要性等。 但与日本积极参与相比,韩国要“温和”得多,主要还停留在口腔活动,即只能在言语上恶心一下中国,但不愿在实际行为上加入反华大合唱里。 韩国既依赖美国,又不想完全被支配的心态,在政治和安全上非常依赖美国,也让我们看到韩国独有的经济和安全处境。 先说经济,中韩产业链高度互补,使韩国在经济上离不开中国,韩国对世界各国的贸易逆差中,对中国的依存度达到50%以上,其中包括锂、镁、尿素、锰等1088种进口产品。中国目前是韩国半导体材料的第二大出口国,共计有18种半导体材料。从2010年至2021年,韩国自中国进口的半导体材料的比例从12.7%上升至24.2%。中国是韩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 其次是安全。韩国的安全核心是朝鲜问题,朝鲜拥有摧毁韩国的实力和意愿,现在引而不发,其中一个主因是中国的参与(阻止),可以说中国的存在会使韩国更安全。如果韩国得罪中国,那对韩国可能是没顶之灾。 从另一角度看,中国也被韩国视为可平衡美国地区权力的另一力量,如果没有中国,韩国将完全是美国的奴仆,连反制的牌也没有。所以,短期之内,中韩会出现外交冲突,但是不大可能改变韩国的外交地缘立场。
  • 【“去美元”恰如银行处理坏账】
    全球开始兴起“去美元化”的浪潮,各国开始用“本币结算”。预期,以美元作为结算的交易量及作为储备货币的比重,将会继续下跌。 一直以来,美元作为世界最流通的货币,亦是各国的最主要储备货币,世界各国都手持大量的美元及美债。以日本为首,中国次之,算是美债的“两大债权国”。当然,美债尚有大量私人投资者持有,再加上美联储以美债作为发行美元的基础。日本和中国虽然算最大的“债权国”,但其一举一动对美债影响,则被一般媒体所夸大。 世界各国央行手持美债,则有如各大银行向某些“大债仔”贷款的情况一样。某些企业作为各大银行的“大债仔”,其自身的生意模式正在走下坡,收入及盈利下滑,它们如何继续向投资者及“债主”交出成绩表呢? 一般大企业,就是透过收购合并,把其他公司并入集团来。如果收购后的利益比成本高,便可以继续保持业绩增长。但若万一收购成本比利益高的话,起码首一、两年都仍能交出成绩表,然后再为前景瞎编一通,多半也能胡混过关。这情况与美国向其他国家发动贸易战及金融战,或输出颜色革命及战争一样。 打劫抢掠的成本效益会较难控制,有时候本小利大,有时候则要“倒赔”。此外,抢掠亦需要布局,收益亦很大机会要滞后,与靠生产经营图利的模式不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债务到期时怎么办?“大债仔”便只能“以债养债”,即不断以“再融资”(Refinancing)的方式偿还旧债。简单来说,银行深知“大债仔”的“经营帐”一团糟,但似乎其“投资帐”尚可,至少有故事好说,其“融资帐”亦尚未出现问题,便只好马马虎虎的让“大债仔”继续“以债养债”了。 各大银行是否都成为“冤大头”呢?为何当初见这“大债仔”的“经营帐”开始出现问题时,还不赶紧“撤资”? 看紧公司的“经营帐”,当然是最正宗的“教科书”指引,但在现实世界里,任何行业的经营总有起跌,不可能恒常出现经营现金流入与盈利。此外,不少公司的经营状况一般,但胜在懂得做买卖,且持续透过收购合并而大赚。或有公司真的可透过并购而重新整合出新的生意模式。总言之,在现实世界里,绝少银行会因为某些公司的经营账出问题便立刻“收水”。特别是对待“大至不能倒”的大企业,极少银行会主动“收水”。少了这笔“大债仔”的生意,有其他替代吗?不怕“收水”会造成“骨牌效应”而弄至“血本无归”吗? 美国正是“大至不能倒”的“超级大债仔”。多年来,环球央行都是得过且过,但自2008年金融海啸起,美联储以“量化宽松”挽救经济,且多年来以“超低息政策”托市,已响起了美元的“警钟”。 “量化宽松”类近向“债主”申请“减债”(Haircut),“超低息政策”即等同“不付利息”。其他国家对这“超级大债仔”所持的态度是怎样呢? 当时,中国响应美国的“量化宽松”,亦宣布将投入4万亿人民币基建,同年亦向内地银行体系释放出8万亿人民币贷款。各国央行亦宣布减息,这背后的思路,是所有“债主”都知道这“超级大债仔”快不行了,但它却是“大至不能倒”,所以大家只能继续“放水养鱼”。 各大银行对付“超级大债仔”的情况也差不多,绝不会轻举妄动。“超级大债仔”付不起利息?在可行情况下,银行不仅会“再融资”,甚至于借钱给“超级大债仔”付利息。大家都希望“超级大债仔”可以成功渡过难关。无论如何,所有“债主”都是“见步行步”再算。 由2008年至今的15年时间里,美国经济的复苏似有还无,美国国债上限却持续上升。近年,美国出现严重的通胀。为了稳住美元的购买力及遏制通胀,美联储大幅加息。换句话来说,这有点像“超级大债仔”多年来都没有付利息了,本年度的再融资市场出现滞销,“超级大债仔”不得不咬紧牙关付利息,还不断提高利息来增加美元及美债的吸引力。增加利息有望遏制通胀,却同时间有可能摧毁金融市场及经济。各国央行及国际投资者都知道美国身处在两难局面,情况不太乐观。 由于“超级大债仔”是“大至不能倒”,各“债主”只能按兵不动。现时,这“超级大债仔”的情况越来越差,无论是“经营帐”“投资帐”及“融资帐”都开始出现问题,当下形势似乎比2008年更差。另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是,“超级大债仔”还有什么“板斧”可以扭转乾坤呢? “超级大债仔”经营不善,短时间内不可能改善其“经营帐”,因此只能从“投资帐”及“融资帐”入手,方能改善整体情况。其中,这“超级大债仔”的“投资帐”,放在国家层面的话,就是指美国近年所发动的贸易战、科技战、颜色革命及热战等等。换句话来说,美国经营不善,就只能靠掠夺了。 中国作为“大债主”之一,当我们继续支撑美国的债务,则等同变相支持其掠夺行为。美国的掠夺对象是谁?中国肯定是其中之一。换句话来说,如中国继续增购美债,这岂非等同要中国出资让美国来掠夺中国?
  • 【区议会只改制不废除的理由在哪?】
    作为一个单是议员薪酬,每年已要耗费过亿元的地区性咨询组织,若再连带营运议办、聘请议助,以及每四年便要花一大笔钱的选举开支和补助,区议会在香港存在40年后,已演变成一条产业链,絭养着一大批所谓的政治工作者,所以在中央于2021年决定完善选举制度后,区议会的存废,若要保留又将如何改制的问题,便一直备受外界关注。 在此情况之下,特首李家超日前宣布,下届区议会将继续保留,数目、薪酬待遇维持不变,实属意料中事。毕竟,“断人衣食犹如杀人父母”,将区议会废掉,势必打烂一大班人的饭碗,相信没啥人肯干这样得罪人的事。况且,现届政府由管治班子到行政会议,都吸纳了不少所谓的建制派组织成员。这一班人能不为自己同党谋升官门路,已是发扬风格,若要他们砸烂自己人的饭碗,便有点强人所难。 是故,要现届政府在各路人马发功之下,狠下心来废掉区议会,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但在区议会只改制不废掉的消息公布后,一大堆所谓的建制中人,便立即冲出来表态,拿《基本法》第97条说事,又去吹嘘政府的区议会改制三原则,是怎样正确,便实在有点得了便宜还卖乖。先说《基本法》第97条:“香港特别行政区可设立非政权性的区域组织”,条文中的“可设立”,便蕴含着“可不设立”之意。 换言之,真是要拿《基本法》第97条说事,焦点便不应先放在现届区议会是否符合“非政权性”的定位,而是应先讲清楚它的存在必要性,因为正常人都知道,区议会会议内通过的各个动议和提案,本来便没有法律约束力。唯一使区议会变得“政权性”的地方,是特区政府在回归后,透过本地立法的方式,让区议会间选一个立法会议席,间选选委会成员,然后在2010年政改方案中,搞出俗称“超区”的区议会(第二)功能界别议席。 如此一来,现时一大堆人指今届区议会变得政治化,区选成了反对派启动揽炒大计的一部分之前,为何不先说清楚,所谓的区议会变得“政权性”,是过去几届政府搞出来的呢?况且,中央已于2021年决定完善选制,不论是所谓“超区”,抑或是区议会间选产生的立法会和选议席,已经全部取消,意味着区议会在完善选制后,早已变回“非政权性”的区域性咨询组织了! 由是观之,现时区议会的问题,早已不是怎样使其回到“非政权性”的定位,而是它没了港府过去所赋予的“政权性”功能后,究竟还有什么存在价值。不要忘记,香港除了区议会之外,各区还有分区委员会,今届政府又计划在各区设立关爱队,如此便衍生一个问题:作为区域性咨询组织后,区议会跟分区委员会,除了前者需要靠公帑絭养之外,在功能上究竟有何分别呢?很明显,不论是现届政府,还是现时支持区议会只改制不废除的各路人马,都未能解释区议会的实际保留价值。
  • 【去美元化不宜操之过急?安邦智库观点值得商榷,惧美更会被打脸】
    近日,媒体报道了“安邦智库”的研究分析。该智库认为,中国不应该在少数发展中国家的鼓励之下成为“去美元化”的激进推动者,其理据扼要如下: 1.美元独大的基本格局难以在短期内改变。 2.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关系密切,中国没有必要主动大幅切断与美元的联系。 3.中国参与“去美元化”需慎重,要减少与其他国家进行非美元交易时的市场风险。 4.美元地位事关美国国本,美国会不惜一切来保护美元地位。 5.“去美元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招致美国的反击。 “安邦智库”的论点,是老成持重的说法,亦结合了传统智慧对及对环球金融体制的理解,具体地说明这几十年来为何“去美元化”的势头始终都无法延续之理由。 内地及香港坊间不断有人鼓吹“去美元化”,并把之看成是“中美博弈”的重要一环,为“人民币国际化”欢呼,明显忽略了国际政治、军事、历史、经济及金融元素,过分简化当前的局势。其实,“去美元化”并不等同“人民币国际化”。中国开始略微减持美元资产,亦不过是客观因素使然。观其第4及第5点,即无疑是对美国感到惧怕而已。 关于第4点,美国政府会不惜一切保护美元地位。“安邦智库”是否认为,只要美国政府想要的事情,便一定会成功?所以美元及美债便没有风险?美国政府将会成功地让美国再次伟大?美国将会再有即将成功、可产业化并影响全球的新科技发展出来?美国可以在稳住了国内金融体系的大前提下,继续加息并成功遏制通胀?美国可以让国内产业继续升级及解决失业问题?美国政府可以促使社会各阶层持续创富?可以大幅增加政府收入而达至收支平衡及减债?美国最终可以在中短期之内,解决国内的社会矛盾问题? 至于第5点,其实才是重点。如果内地放弃“去美元化”或简单地放慢步伐,美国便不会狙击中国? 中国在去年之前,根本尚没有真正减持美元,中国的美债规模在过去5年来还试过不断上升,并曾一度超越日本。但美国自2018年起,早已明目张胆地攻击中国,发动大规模及持久的贸易战、科技战及颜色革命。美国针对中国崛起,根本与中国会否减持美元没有直接关系。反过来说,中国就算增持美元及美债,美国政府甚至于还会加快攻击中国的步伐;我们所面对的情况,将会与20世纪的日本一模一样。 观其第1点,当然也有道理。我们不可能知道美元独大的基本格局什么时候才会改变过来。但翻查历史,当20世纪初,美国经济及贸易量称霸全球之后,大约不过是30年,英镑的地位便大幅下滑,最终被美元取而代之。美元的金本位制度瓦解,甚至于在旦夕之间便发生。一个货币之领导地位,建基于其经济体量及贸易总量为基础,然后再观其军事及金融力量。或许美元独大的格局未必可以在中短期内有所改变,但国际政治、军事及金融局势之变化仍可以旦夕之间便变生。难道“安邦智库”认为,内地政府根本不用对冲美元及美债之风险吗? 自2008年金融海啸之后,美国的国力已明显走下坡,于2018年起,其最大贸易量国家亦被中国取代。简单来说,“美元独大”的格局,已被至少质疑了15年。去年起,多个国家签订“货币互换协议”。今年,多个国家还正式开始使用“本币结算”,所谓“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元独大”之格局,就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开始产生微妙的变化。 至于第2点,智库说明中美经济的关系密切,根本没有必要主动切断与美元的联系。值得一提的是,中美两国的经贸关系紧密,但最想“分道扬镳”的是美国,而不是中国。 我们先搞清楚基本原理,中国并非“去美元化”的始作俑者,而是“被动还击”。既然美国想“分手”,中国政府及商界便只能积极地为其货品及服务找寻“新买家”。同时间,我们亦要找到更多的“能源”及“原材科”供应商,不能继续依赖美国。既然中国在买卖两端都开始进行了“分散投资”,并与其他国家的“交收”,为何我们一定要继续使用美元“交收”呢? 另外,中国在拓展新市场及寻找新供应商时,需要投入新成本,亦不可能把手上的资金如从前般全数购买美债。如果与各国的贸易关系更加紧密及牢固,我们又何必再使用美元,增加不必要的交易成本呢? 从另一个观点来说,中美两国经济极度密切,或许可以做成一个“经济屏障”,尽可能减低两国之间的直接军事冲突。对中国来说,世界局势越和平,便会对自身越有利。这种不寻求冲突的“和平崛起”方式,当然是我们最乐见之事。但对美国来说,世界局势越乱,便会反过来对它们有利。最理想的情况下,是天下大乱而美国独善其身。只要继俄乌陷入战争后,亚洲区再生乱,便会进一步巩固美国的领导地位。这其实并非什么“阴谋论”,而是非常具体及真实的现况。但若我们只进行相对微观的分析,穷其枝叶,反而会忽略了最根本的原理。 所谓的“去美元化”浪潮,其实根本不是针对美国,而是世界各国为了自身利益而做出的部署。
  • 人工智能减少人类思考!利弊共存,如何用好才是大问题
    2023-04-25
正在载入...
正在载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