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桐山

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年轻人的生育意愿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月中在海口市一场消费品博览会活动演讲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提到,要解决当下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的问题,关键在于“逐步取消公共养老制度,并过渡到个人自我养老,否则谁生孩子谁吃亏”。中国自古以来有“养儿防老”的传统,但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这种想法早就没有现实基础。养一个小孩的成本动辄百万元计算,谁还有生养孩子去做“长线投资”的勇气?所以如果取消公共养老制度,更大的机会是令大家要存更多钱为自己养老,更不敢生孩子,适得其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文玲在“2023消博会新浪财经之夜”上表示,按照行为经济学说,子女也是消费品,并且是长周期的消费品,可以给人带来长久回报的耐用消费品,所以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并且她认为要想促进生育,目前中国大锅饭的养老制度,本质属于惩罚多生者,奖励少生者,“包干到亩、责任到田”才是最科学合理的制度。

目前国家的养老制度,属于大锅饭型养老制度,即是把全社会所有的年轻人都集中起来,让他们每个月缴纳交的钱集中到一起,供养同一时期所有的老年人。也就是说,中国的社保制度是现在的年轻人供养现在的老年人,与香港强积金这种自己存钱供养自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人多生孩子,但有人不生孩子,则相当于生孩子的人在给不生孩子的人养老,身处其中的个体固然有人不想自己生孩子去辛苦投资,反正最终都有政府的养老福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养老金制度可引入生育系数

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提倡个人养老,大家对于自己的未来就更担忧,因为以现在社会的内卷程度,花费极大的金钱、精力和耐心才能养育孩子,而且最终孩子不一定都能如预期般成才,可以说养儿女投资和回报不一定成正比。如果未来没有了国家的养老制度,我相信现在大多数人宁愿不生养孩子,也要把更多的钱储蓄起来,才是年老的时候陪伴自己的老本。

如何让养老金制度体现刺激生育的要素,同时又显得公平呢?我倒是可以有个建议,大家可以在现有的养老制度上增加一个系数以反映完成生育责任的情况。例如不生养孩子的人,未来领取养老金的时候需要在现在的基础上打个7折,如果生一孩的人可以打个9折,二孩的人可以在原有养老金上再乘以1.2,三孩或以上就可以更多。如此可以通过对生育指标的完成系数来衡量未来领取养老金的金额,既保障社会民生的需求,又起刺激生育的意愿,何乐而不为呢?如果按照陈文玲的说法,现在的大锅饭养老制度是不生孩子的人占了生孩子的人的便宜,那么在养老金制度引入生育系数,应该能令整个制度更为公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